首頁 > 中醫書籍 > 《中藥學》 > 第十五章 平肝息風藥

第十五章 平肝息風藥

凡具有平降肝陽、止息肝風作用的藥物,稱為平肝息風藥。

平肝息風藥,適用于肝陽上亢、頭目眩暈,以及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等癥。臨床使用平肝息風藥的時候,應根據辯證施治的原則給予不同的配伍。如因熱引起的,與清熱瀉火藥同用;因風痰引起的,與化痰藥同用;因陰虛引起的,與滋陰藥同用;因血虛引起的,與養血藥同用。

本類藥物性能各有不同,應區別使用。如其中有些藥物藥性寒涼,脾虛慢驚病患,則非所宜;而另有一些藥物又偏溫燥,血虛傷陰者又宜慎用。

平肝息風藥應用注意事項

一、平肝息風藥,應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正確選用。

二、肝陽上亢有兼正不同,肝風內動有病因各異,故應用平肝息風藥每須進行適當配伍.如肝陽上亢兼有肝陰不足者,宜配滋養肝陰藥同用;兼有肝火者,宜配清泄肝火藥同用;肝風內動,由于高熱動風者,宜配清熱瀉火藥同用;痰熱驚癇者,宜配清化痰熱藥同用;脾虛慢驚者,宜配健脾藥同用;陰血不足者,宜配滋陰養血藥同用。

三、平肝息風藥性各不相同,一般來說,偏于寒涼者,脾虛慢驚則非所宜;性偏溫燥者,血虛傷陰者當宜慎用。

四、平肝息風中礦石類介貝類質堅沉重,用量應大,生用時并宜先煎。鉤藤有效成分易被高熱破壞,入湯劑則應后下。羚羊角為貴重物品,一般入丸散服用。全蝎、蜈蚣為有毒之品,用量不宜過大。

羚羊角

【藥用】本品為牛科植物賽加羚羊角及他種羚羊的角。

【性味與歸經】咸,寒。入肝經。

【功效】平肝息風,清熱明目。

【臨床應用】1.用于肝陽上亢的頭暈目眩。

羚羊角平肝陽的作用顯著,故事用于頭暈目眩屬于肝陽上亢者,可配合菊花、石決明等同用。

2.用于驚風、癲癇、手足抽搐等癥。

羚羊角平肝息風的功效頗佳,凡肝風內動、驚癇抽搐,是為要藥。因本品兼有清熱作用,故常用治熱病高熱、熱極生風的病癥,可配合菊花、桑葉、鮮生地、白芍、鉤藤等藥同用。

3.用于高熱、狂躁、神昏等癥。

羚羊角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用于溫熱病高熱神昏、狂妄躁動等癥,常配合犀角、黃連等制成丸散服用。

4.用于目赤腫痛。

本品又能清肝火,治療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多與龍膽草、黃芩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羚羊角片(鎊成片,入煎劑用)、羚羊粉(研粉,入丸散,或吞服)

【一般用量與用法】吞服每次一分至三分。入煎劑一般用三分至一錢,須另煎沖服。

【按語】1.羚羊角善清肝火、解熱毒,且能平肝息風而鎮痙,功效頗佳,為治熱病驚厥、手足抽搐的要藥。在臨床應用時主要有下列兩個原則:在高熱神昏抽搐或肝經熱盛生風、手足抽搐較劇時可以使用。又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或肝火亢盛所引起的目赤腫痛、頭痛等癥,癥情較劇而用一般藥物效果不顯者,可考慮暫時應用。

2.本品藥價昂貴,故現在臨床多入丸散,或研粉吞服,很少作為煎劑應用。

【方劑舉例】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羚羊片、桑葉、川貝、鮮生地、鉤藤、滁菊、茯神、白芍、竹茹。治熱盛干風內動,手足??瘲

山羊角

【藥用】本品為脊椎動物牛科山羊的角。

【性味與歸經】咸,寒。

【功效】平肝,鎮驚。

【臨床應用】1.用于肝陽上亢、頭目眩暈,及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癥。

本品有平降肝陽作用,對于肝陽上亢、頭目眩暈,可配合鉤藤、天麻、石決明等藥同用;同時又有清肝火功能,所以還能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癥,可配合桑葉、菊花等同用。

2.用于驚風抽搐。

本品有清熱鎮驚作用,對于高熱引起的驚風抽搐等癥,可配合龍膽草、黃連、黃芩、七葉一枝花等同用。

【處方用名】山羊角(鎊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本品功能與羚羊角大致相仿,所以現在臨床往往用以代替羚羊角;但其作用較弱,用于劑量可酌情增大。

石決明

【藥用】本品為鮑科軟件動物九孔鮑或盤大鮑的貝殼。

【性味與歸經】咸,微寒。入肝經。

【功效】平肝潛陽,清熱明目。

【臨床應用】1.用于頭暈目眩。

石決明功能平肝潛陽,用于陰虛肝陽上亢、頭目眩暈之癥,常與生牡蠣、生地、白芍等藥同用;如肝陽實癥,有可與夏枯草、菊花、鉤藤等藥同用。因此,可見本品既可用于虛癥,也可用于實癥。

2.用于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癥。

石決明為治療目疾的要藥。對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石決明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常配桑葉、菊花等同用;如肝腎陰虛、視物模糊等癥,配熟地、山萸肉等同用,有養肝明目的功效。

【處方用名】石決明、生石決、九孔決明(打碎,生用)、煅石決明(將石決明放于烈火中煅至為紅色為度,寒涼之性有所減弱)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先煎。

【按語】石決明以功用而得名,始載于《別錄》,主要用治目疾。唐代《海藥本草》說本品能治肝肺風熱,說明它能涼肝泄熱。木為肝之竅,用以治目疾,即取它涼肝的功效。至于用以鎮潛浮陽,主要是取它重鎮平肝的作用,如屬肝腎陰虛而見浮陽上擾者,須配滋腎養肝藥同用。

【方劑舉例】石決明散《證治準繩》:石決明、枸杞子、木賊草、荊芥、晚桑葉、谷精草、甘草、金沸草、蛇退、蒼朮、白菊花。治目生翳障。

天麻

【藥用】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的塊莖。

【性味與歸經】甘,微溫。入肝經。

【功效】平肝息風,通絡止痛。

【臨床應用】1.用于頭暈目眩。

天麻為治眩暈的要藥,其功用主要為平肝息風。用治肝陽上亢的眩暈,可與鉤藤、石決明等配伍;如風痰為患引起之眩暈,又可以半夏、白朮、茯苓等配伍同用。

2.用于熱病動風、驚癇抽搐等癥。

天麻雖無清熱之功,卻具有良好的息肝風、定驚搐的作用,為治療肝風內動的要藥。對高熱動風、驚癇抽搐、角弓反張等癥,常與鉤藤、全蝎等配伍同用。

3.用于頭痛,痹痛,肢體麻木等癥。

天麻在古方中有治肝虛頭痛風濕痹痛等癥的記載,如配川芎等以治頭痛,配全蝎、乳香等以治痹痛等。此外,對于肢體麻木、手足不遂,常配當歸、牛膝等,則為臨床所常用。

【處方用名】天麻、明天麻(洗凈,曬干,切片用)、煨天麻(用麩皮同炒后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研末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

【按語】1.天麻一藥,主要的作用是用于治風。它既能平息肝風,又能驅除風濕,不過,現在臨床上用以平肝鎮痙的居多,為治頭暈常用藥品。

2.《內經》上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但眩暈之癥有虛實之分,當視具體癥候,辯證應用。因本品之功雖好,稍嫌溫燥,故適用于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如夾痰濕者亦為適宜;如屬血虛肝旺引起的頭暈,須配養血柔肝藥如當歸、枸杞、白芍等同用。至于陰虛液少、舌絳胎剝者,則宜滋腎養陰為主,一般不用天麻。

【方劑舉例】天麻丸《普濟方》:天麻、川芎。治偏正頭痛,神昏目花。

鉤藤

【藥用】本品為茜草科植物鉤藤或華鉤藤的鉤及相連的莖枝。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入肝、心包經。

【功效】清熱平肝,息風鎮痙。

【臨床應用】1.用于肝火頭脹、頭痛,及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等癥。

鉤藤清肝泄熱而平肝陽,故常用于肝火頭脹及肝陽上亢的實癥。配夏枯草、黃芩,能清泄肝火;配石決明、菊花,能平降肝陽。

2.用于熱病高熱、肝風內動、驚癇抽搐及婦女子癇等癥。

鉤藤的清熱作用并不顯著,但因它有息風鎮痙的作用,故遇有驚癇抽搐之癥,,則往往取以應用,臨床多與天麻、石決明、全蝎等配伍;如屬高熱動風,可與羚羊角、菊花、龍膽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鉤藤、嫩鉤藤、嫩雙鉤、嫩鉤鉤(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煎時須后下。

【按語】1.鉤藤清疳熱而平肝息風,在臨床上常常用以平降肝陽。它的清熱之功不如羚羊角,息風鎮痙的作用亦較羚羊角、全蝎、蜈蚣為弱。故在高熱驚風抽搐時,宜加羚羊角(山羊角);如抽搐嚴重,須配全蝎、蜈蚣。

2.現知本品有良好的降壓作用,這說明前人的寶貴經驗,已為現代科學所證實。

【方劑舉例】鉤藤飲《本事方》:鉤藤、菊花、防風、人參、茯神、半夏、陳皮、麥冬、石膏、甘草。治肝厥頭痛。

白蒺藜

【藥用】本品為蒺藜科植物刺蒺藜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溫。入肝經。

【功效】平肝,疏肝,祛風,明目。

【臨床應用】1.用于肝陽上亢、頭暈眼花等癥。

白蒺藜具有平降肝陽的作用,臨床常與櫓豆衣、苦丁茶、菊花、生白芍等配伍治療肝陽上亢、頭目眩暈等癥。

2.用于肝沏郁結等癥。

白蒺藜苦泄辛散,功能疏肝而散郁結,對肝氣郁結所致的胸脅不舒、及乳閉不通等癥,常與橘葉、青皮、香附等配合應用。

3.用于目赤多淚、風疹瘙癢等癥。

本品又有祛風明目之功,故對肝經風邪所致的目赤多淚,常與橘花、蔓荊子、決明子、青箱子等配合應用。對身體瘙癢,有祛風止癢的作用,常與荊芥、蟬衣等配合同用。

【處方用名】白蒺藜、刺蒺藜(炒黃,去刺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白蒺藜散《張氏醫通》:白蒺藜、菊花、蔓荊子、草決明、甘草、連翹、青箱子。治目赤多淚。

櫓豆衣

【藥用】本品為蝶形花科植物黑小豆的種皮。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肝、腎經。

【功效】養血平肝,除熱,止汗。

【臨床應用】1.用于血虛肝旺、頭痛頭風、頭暈目眩等癥。

本品功能補腎陰而養血平肝,對肝腎陰虛或血虛肝旺所引起的頭痛頭風、頭暈眼花等癥,常與女貞子、枸杞子、白菊花等藥配合同用。

2.用于虛熱、盜汗等癥。

櫓豆衣善補腎陰,有清虛熱、止盜汗的功效,與地骨皮等同用,可治陰虛內熱、盜汗之癥。

此外,本品又可與扁豆衣等同用,治療體虛浮腫。

【處方用名】櫓豆衣、料豆衣、黑豆衣(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代赭石

【藥用】本品為赤鐵礦礦石。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肝,心包經。

【功效】鎮逆,平肝,止血。

【臨床應用】1.用于噫氣、呃逆、嘔吐等癥。

本品有重鎮降逆的功效,用治噯氣不舒、呃逆、嘔吐,常與旋覆花、半夏、生姜等藥配合應用。

2.用于吐血、衄血等癥。

本品能除血熱而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常與芍藥、地黃等藥配合應用。

此外,又可取本品重鎮降逆的功效,用于氣逆喘息的癥候。虛喘可配合黨參、山茱萸、山藥等藥;實喘可配合蘇子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代赭石(打碎生用,用以鎮潛降逆)、?代赭石、?赭石(?用,用以收斂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鎮肝息風湯《衷中參西錄》:代赭石、龍骨、牡蠣、龜板、懷牛膝、天冬、玄參、杭芍、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治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等癥。

蚯蚓

【藥用】本品為巨蚓科動物參環毛蚓或縞蚯蚓等的全體(前者稱“廣地龍”,后者稱“土地龍”)

【性味與歸經】咸,寒。入胃、脾、肝、腎經。

【功效】清熱息風,通絡,平喘,利尿。

【臨床應用】1.用于高熱抽搐等癥。

蚯蚓功能息風定驚,且有清熱作用,用于熱病高熱、驚癇抽搐,可與朱砂配伍應用;也可與全蝎、鉤藤、僵蠶等配伍同用。

2.用于風濕痹痛,半身不遂等癥。

蚯蚓又有通利經絡作用,常與祛風、活血藥同用,如配川烏、草烏、天南星等用于風濕痹痛,配當歸、川芎等用于半身不遂等,都是去其通絡的功效。

3.用于哮喘。

蚯蚓用以平定氣喘,對哮喘偏于熱癥者為宜,可研末單用,或配麻黃、杏仁等同用。

4.用于小便不利、水腫等癥。

本品清熱而利小便,對熱結膀胱、小便不利,甚則引起水腫的病癥,可配合利水藥如車前子、冬瓜皮等同用。

【處方用名】地龍、廣地龍、地龍干(洗凈,曬干用)。廣地龍須剖開腹部,去內臟。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研末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錢。

【按語】蚯蚓咸寒降泄,又善走竄,前人僅說它有清熱解痙、利水、通絡之功,現知本品上能緩解支氣管痙攣,固有平喘之效,但它性偏寒涼故臨床用于熱哮病癥較為適宜。胃呆納少者不宜多用。

【方劑舉例】小活絡丹《和劑局方》:川烏頭、草烏頭、地龍、天南星、乳香、沒藥。治寒濕襲經絡作痛,肢體不能屈伸。

僵蠶(附:僵繭殼)

【藥用】本品為蠶蛾科昆蟲家蠶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而發病而僵死的蟲體。

【性味與歸經】咸、辛,平。入肺、肝經。

【功效】息風解痙,疏散風熱,化痰散結。

【臨床應用】1.用于驚癇抽搐。

僵蠶功能息風解痙,并具化痰之功,主要用于痰熱壅盛之驚癇抽搐,常配合牛黃、黃連、膽南星等同用;如為脾虛久瀉、慢驚抽搐,有可與黨參、白朮、天麻等藥同用。

2.用于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癥。

僵蠶又能疏散風熱,對于風熱上受引起的頭痛、目赤等癥,可配伍桑葉、菊花、荊芥等應用。因本品兼有解毒利咽之功,故尤適用于咽喉腫痛,常配伍玄參、連翹、板藍根等同用。

3.用于風疹瘙癢。

本品能疏風而止癢,故適用于風疹瘙癢,常與蟬衣、薄荷等配伍。

4.用于瘰歷結核。

僵蠶對于于痰涎結聚引起的瘰歷結核有化痰消散的作用,常配伍貝母、夏枯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制僵蠶、炙僵蠶、制姜蟲、制天蟲(用麩皮同炒至黃色為度)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研粉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

【附藥】僵繭殼:是蠶蛹便蛾咬破的繭殼。性味甘溫。能止消渴,治小便過多。一般用量為八只至十只,煎服。

【按語】1.僵蠶既能平內風以解痙,又能驅除外風以散風熱,且可化痰而散結。故它所主治的病癥,可概括為風與痰二字。在臨床應用時,也常與治風與化痰的藥物配伍,如全蝎、天麻,能平肝息風而止抽搐;配牛蒡子、桔梗、甘草,能散風袪痰而利咽;配桑葉、蔓荊子、木賊草,治風熱目赤而止頭痛;配蟬蛻、荊芥、薄荷,可消風清熱而治風疹;配貝母、連翹、夏枯草,可化痰散結而消瘰。

2.近年來有關部門研究用蠶蛹治病,據報導作用與僵蠶相仿。

【方劑舉例】白僵蠶散《證治準繩》:僵蠶、旋覆花、木賊草、細辛、桑葉、荊芥、甘草。治風熱頭痛,迎風淚出。

貝齒

【藥用】本品為寶貝科軟件動物的貝殼。(入藥以紫貝齒為主。而紫貝齒的原動物有蛇首眼球貝、山貓寶貝、綬貝及眼球貝等四種)

【性味與歸經】咸,平。入肝經。

【功效】清肝明目,鎮驚安神。

【臨床應用】1.用于目赤腫痛,頭暈頭痛等癥。

本品功能清肝明目,對于目赤腫痛、頭暈頭痛等癥,可配合桑葉、菊花等藥同用。

2.用于小兒高熱抽搐等癥。

本品又能鎮驚安神,對于小兒高熱引起的高熱抽搐等癥,可配合生石膏、黃連、珍珠母、山羊角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貝齒、紫貝齒(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玳瑁

【藥用】本品為海龜科動物玳瑁的甲片。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心、肝經。

【功效】清熱解毒,平肝定驚。

【臨床應用】用于熱病煩躁,神昏譫語,驚癇,以及中風陽亢等癥。

本品既能清熱解毒,又能平肝定驚,故對溫熱病或急驚風陽亢火盛所致的壯熱、神昏、譫語、痙厥,以及中風陽亢的癥候,均可應用。臨床上常與牛黃、麝香、冰片、朱砂等藥配合用于熱病神昏、痙厥等癥;與石決明、羚羊角、鉤藤等藥配合用于中風陽亢之癥。

【處方用名】明玳瑁、玳瑁片(鎊片或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或研粉配入丸散。

馬寶(附:狗寶)

【藥用】不品為哺乳類脊椎動物馬的胃腸道或膀胱中的結石。

【性味與歸經】甘、咸,平。入心、肝經。

【功效】清肝鎮驚,化痰。

【臨床應用】1.用于高熱動風,癲狂等癥。

本品功能清肝鎮驚,對于高熱動風、手足抽搐及癲狂等癥,都可應用。

2.用于咳嗽痰多等癥。

本品又善于化痰,對于咳嗽痰多等癥,亦可應用。

【處方用名】馬寶(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分至三分,研粉吞服。

【附藥】即狗的胃中所換的結石。性味甘咸平。功能降逆止痛,解毒。適用于噎膈反胃、胃痛及癰疽瘡瘍等癥。一般用量為三分至五分,研粉吞服。

紫石英(附:白石英)

【藥用】本品為一種含氟化鈣的礦石。(非真正的石英礦,而是螢石,即氟石。)

【性味與歸經】甘,溫。入心、肝經。

【功效】鎮心定驚,溫肺,暖宮。

【臨床應用】1.用于心悸怔忡,驚癇瘛瘲等癥。

本品鎮心安神而定驚,適用于心神不安、心悸怔忡及驚癇瘛瘲等癥,可配龍齒、牡蠣等藥同用。

2.用于肺虛寒咳,以及子宮虛冷不孕等癥。

本品有溫肺下氣之功,可用于肺虛寒咳、痰多氣喘之癥;性溫暖宮,又可用于女子胞宮虛寒不孕之癥。

【處方用名】紫石英(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白石英:為石英類之一種六角系棱柱狀白色結晶之礦石。性味甘微溫。功能溫潤肺氣,適用于肺痿咳逆上氣之癥。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風引湯《金匱要略》:紫石英、白石脂、赤石脂、桂枝、寒水石、石膏、大黃、干姜、龍骨、牡蠣、甘草、滑石。治驚癇瘛瘲。

全蝎

【藥用】本品為鉗蝎科動物問荊蝎的全體。

【性味與歸經】辛,平。有毒。入肝經。

【功效】息風解痙,祛風止痛,解毒散結。

【臨床應用】1.用于驚癇抽搐,破傷風等病癥。

全蝎息風力強,有較強的鎮痙作用,所以病癥以實癥為主,常配蜈蚣、僵蠶等同用;如高熱動風,可再配清熱解毒的羚羊角、大青葉、黃連等藥同用。如破傷風,可配和麝香、朱砂等藥同用;如口眼喎斜,又可配白附子、僵蠶等同用。

2.用于頭痛,風濕痹痛等癥。

全蝎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對頭痛、風濕痛等癥,單味吞服,亦能奏效。

3.用于瘡瘍腫痛。

全蝎至瘡瘍腫毒,有解毒散結之功。多用以外敷,常配合梔子、黃蠟等,制膏應用。

【處方用名】全蝎、淡全蝎、全蟲(沸水泡死后,曬干用)、蝎尾(過去認為蝎之尾部藥力較強,現上海藥店僅出售連尾的尸體,不單獨供應尾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煎服。研末吞服每次二分至三分。本品以研末吞服功效較佳,故現在一般不入煎劑。但本品有毒,用量不可過大,必須注意。

【按語】全蝎能平息肝風而解痙攣,祛風通絡以止痛,又能散結解毒以療瘡腫。它的鎮痙、止痛、解毒三種功效當中,以鎮痙、止痛為最佳。配蜈蚣、僵蠶,可加強息風只解痙之功;配壁虎、白芷,能增強祛風止痛之效。

【方劑舉例】撮風散《證治準繩》:全蝎、蜈蚣、鉤藤、僵蠶、朱砂、麝香。治驚癇,破傷風,抽搐瘛瘲。

蜈蚣

【藥用】本品為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的蟲體。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入肝經。

【功效】祛風、解痙、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急慢驚風、破傷風。

蜈蚣能通經絡而息肝風,肝風除而痙厥自止,故有祛風解痙之效。對于急慢驚風及破傷風呈現痙攣抽搐、角弓反張等癥者,常與全蝎、鉤藤、僵蠶等藥配合應用。

2.外用治瘡瘍腫毒、瘰歷潰爛等癥。

蜈蚣有解毒功效,以本品和鹽進油,取油擦小兒禿瘡;以茶葉末同敷,可治瘰歷潰爛。

此外,本品又能止痛、解蛇毒,可用于風濕痛及毒蛇咬傷。

【處方用名】蜈蚣(曬干或烘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分至一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蜈蚣星風散《醫宗金鑒》:蜈蚣、天南星、防風、江螵。治破傷風。

壁虎

【藥用】本品為脊椎動物壁虎科蹼趾壁虎或同屬他種壁虎的干燥全體。

【性味與歸經】咸,寒。有小毒。

【功效】祛風,定驚,止痛,散結。

【臨床應用】1.用于驚風,癲癇,破傷風,以及風濕性關節疼痛等癥。

本品有祛風、定驚等功效,用于驚風、癲癇出現手足抽搐等癥狀,常與全蝎等配合應用;治風濕關節疼痛,常與蜈蚣、白芷等配合應用。

2.用于瘰歷結核,以及癌腫。

壁虎具有散結、止痛等作用,治瘰歷結核,常與昆布、海藻、牡蠣、元參等配合應用;用于癌腫,可與蟾皮、蜂房等藥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壁虎、天龍、守宮(曬干或烘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或研粉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

【方劑舉例】守宮膏《奇效方》:守宮、珍珠、麝香、龍腦香。治久年驚癇。

其它平肝息風功效的藥物

1.平肝:菊花(解表藥)、代赭石(理氣藥)、磁石、龍骨、牡蠣(安神藥)、白芍(補虛藥)

2.定驚止痙:蚤休(清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