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書籍 > 《中藥學》 > 第二章 清熱藥

第二章 清熱藥

凡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

清熱藥都是藥性寒涼,主要用于熱病高熱、痢疾、癰腫瘡毒、以及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呈現各種里熱證候、即是《內經》所說「熱者寒之」的意義。

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種清熱藥的特點,現根據各藥的專長,再分為下列六小類:

(一)清熱瀉火藥:能清氣分熱,對氣分實熱癥,有瀉火泄熱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藥: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腫痛等癥。

(三)清熱涼血藥:專入血分,能清血分熱,對血分實熱有涼血清熱作用。

(四)清熱解毒藥:有清熱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療各種熱毒的病癥。

(五)清熱燥濕藥:藥性寒涼,偏于苦燥,有清熱化濕的作用,可用于濕熱病癥。

(六)清虛熱藥:能清虛熱、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熱,低熱不退等癥。

清熱藥性屬寒涼,多服久服能損傷陽氣,故對于陽氣不足,或脾胃虛弱者須慎用,如遇真寒假熱的證候,當忌用。

第一節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能清解氣分實熱,清熱作用較強,適用于高熱煩渴、神昏、脈洪實有力、苔黃或燥等里熱熾盛的癥候。

對于體質虛弱的患者使用本類藥物時,當考慮照顧正氣,勿令伐太過,必要時可與扶正藥物配伍應用。

石膏

【藥用】本品為單斜晶系的硫酸鈣礦石。

【性味與歸經】辛、甘,大寒。入肺、胃經。

【功效】清熱瀉火,收斂生肌。

【臨床應用】1.用于溫熱病、肺胃大熱、高熱不退、口渴、煩燥、脈洪大等癥。

石膏藥性大寒,善清氣分實熱,故適用于肺胃實熱的癥候,常與知母相須為用,以增強清里熱的作用。

2.用于溫病高熱,身發斑疹。

溫病發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熱熾盛所致,此是氣血兩燔的現象。在臨床上遇到此種癥候,常用清熱瀉火較強的石膏,配合涼血解毒的藥物如玄參、丹皮、赤芍、鮮生地、板藍根等同用。

3.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頭痛、齒痛、牙齦腫痛等癥。

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用于肺熱咳嗽、氣喘。

邪熱襲肺,身發高熱、咳嗽、氣急鼻煽、口渴欲飲等癥,可用石膏清泄肺熱,佐以麻黃、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湯)。

5.用于濕疹水火燙傷,瘡瘍潰后不斂及創傷久不收口

石膏煅后研末外用,治療以上諸外科病,有清熱、收斂、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黃柏、青黛等同用。

【處方用名】生石膏(生用,清熱瀉火)、熟石膏、?石膏(?用,收斂生肌,專作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二兩,打碎,先煎。外用適量。

【按語】1.石膏為清解氣分實熱的要藥,凡熱在氣分而見壯熱汗出、煩渴、脈來洪大者,都可用寒涼的石膏以清熱瀉火。如與清熱涼血藥同用,尚能用治熱盛發斑、神昏譫語等氣營兩燔的癥候。

2.石膏善清肺胃熱,如見邪熱郁沸或胃火熾盛等癥,均可使用本品。在臨床應用時如配以知母,則清熱瀉火,可治陽明里熱;如配麻黃,則清宣肺熱,至肺熱喘咳;治胃火齒痛,配熟地,則清胃滋陰,治虛火牙痛;配人參,則清熱益氣,治熱盛津氣兩傷。總的來說,大都是取它清肺涼胃的功效。

【方劑舉例】白虎湯《傷寒論》: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治陽明病發熱,大煩大渴,大汗出,脈洪大。

玉女煎《景岳全書》:生石膏、熟地、麥冬、知母、懷牛膝。治熱病煩熱口渴,頭痛,牙痛。

寒水石

【藥用】本品為天然沉積礦物單斜晶系硫酸鈣或三方晶系碳酸鈣礦石。

【性味與歸經】辛、咸,大寒。入胃、腎經。

【功效】清熱瀉火

【臨床應用】用于溫熱病壯熱、煩渴等癥。

寒水石清熱瀉火的功效,與石膏相類似,故常與石膏配伍,用于壯熱煩渴的癥候。如治暑溫邪在氣分,大熱煩渴、苔黃等癥,可與石膏、滑石、杏仁、竹茹、銀花、通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可外用于風熱火眼及水火燙傷。

【處方用名】寒水石(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先煎。

【方劑舉例】三石湯《溫病條辨》:飛滑石、寒水石、生石膏、杏仁、竹茹、金銀花、白通草、金汁。治暑溫邪在氣分,大熱煩渴、苔黃等癥。

知母

【藥用】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肺、胃、腎經。

【功效】清熱瀉火,滋腎潤燥。

【臨床應用】1.用于溫熱病、高熱煩燥、口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之癥及肺熱喘咳、痰黃而稠。

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熱,中能清胃火,故適用于肺胃有實熱的病癥。本品常和石膏同用,可以增強石膏的清熱瀉火作用。

2.用于陰虛發熱、虛勞咳嗽及消渴等癥

知母能瀉肺火而滋腎,故不僅能清實熱,且可清虛熱。在臨床上多與黃柏同用,配入滋陰藥中,如知柏地黃丸,治陰虛火旺、潮熱骨蒸等癥。又本品配養陰潤肺藥如沙參、麥冬、川貝等品,可用于肺虛燥咳;配清熱生津藥如天花粉、麥冬、粉葛根等品,可用治消渴。

【處方用名】肥知母、知母(生用,瀉火之力較強)、炒知母(炒用,瀉火之力稍緩和)、鹽水炒知母(滋陰退虛熱較佳)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涼胃,下能瀉腎火。配以黃芩,則瀉肺火;配石膏,則清胃熱;配黃柏,則瀉腎火。

2.知母既能清實熱,又可退虛熱,但它滋陰生津的功效較弱,用于陰虛內熱、肺虛燥咳及消渴等癥,須與滋陰藥配伍,始能發揮它的作用。

3.本品能潤燥滑腸,故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

【方劑舉例】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知母、黃柏、地黃、丹皮、萸肉、山藥、澤瀉、茯苓。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多夢遺精。

梔子

【藥用】本品為茜草科梔子樹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心、肝、肺、胃經。

【功效】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熱病發熱,心煩不寧等癥。

梔子善能瀉火泄熱而除煩。在外感熱病的氣分癥初期,見有發熱、胸悶、心煩等癥,可用梔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熱、除煩解郁。如屬一切實熱火癥而見高熱煩燥、神昏譫語等癥,可用本品配黃連等瀉火而清邪熱。

2.用于熱毒、實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腫痛和瘡瘍腫毒等癥。

山梔又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熱妄行,常與生地、側柏葉、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腫痛,可與菊花、石決明等配伍;治瘡瘍腫毒,可與黃連、銀花、連翹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泄熱利濕,可用于濕熱郁頡所致的黃疸、面目皮膚發黃、疲倦、飲食減少等癥,常與黃柏、茵陳蒿等同用。又用生梔子研末,與面粉、黃酒調服,有消腫活絡的作用,可用于跌仆損傷、扭挫傷、皮膚青腫疼痛等癥,為民間常用的“吊筋藥”,尤其適用于四肢關節附近的肌肉、肌腱損傷。

【處方用名】炒山梔、焦山梔、黑山梔(炒至外皮呈黑色,用于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生山梔(生用,清熱瀉火之力較強)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梔子,一名山梔,輕清上行,能瀉肺火,去肌表熱,在外感熱病、表里有熱之際,能起雙解的作用;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涼血清心熱,可用于熱病心煩;血熱妄行及熱淋尿血等癥。故山梔既能清氣分熱,又能清血分熱。至于泄熱利濕,可用治黃疸,也是它的特長。

2.本品配黃芩,能瀉肺火;再加淡豆豉,能雙解表里之熱,配以黃芩,能瀉三焦火、清心熱;配以生地、丹皮,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妄行、吐衄尿血;配以黃柏、茵陳,能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

3.過去在臨床應用方面有山梔皮去肌表熱、山梔仁清心熱的用法,現在上海地區已予簡化,均用整個梔子,不再分梔皮、梔仁。

【方劑舉例】梔子大黃湯《金匱要略》:梔子、大黃、枳實、豆豉。治酒疸,心中懊?或熱痛。

蘆根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蘆葦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肺、胃經。

【功效】清肺胃熱,生津止渴。

【臨床應用】用于溫熱病高熱口渴,胃熱嘔吐,以及肺熱咳嗽、痰稠而黃等癥。

溫熱之邪,襲于肺絡,則為肺熱咳嗽、犯于胃腑,則見津少口渴;如影響胃氣通降,則上逆而嘔惡。蘆根能清肺胃熱,且有生津作用,故適用于肺胃郁熱的癥候。在臨床應用方面,本品常配合麥冬、天花粉以清熱生津;配竹茹、枇杷葉以清熱止嘔;配瓜蔞皮、知母、浙貝以清肺止咳;配冬瓜子、生苡仁、桃仁以清肺排膿。

【處方用名】鮮蘆根、活蘆根(用新鮮者,用時去節)、干蘆根(曬干用,作用較遜)

【一般用量與用法】新鮮者用一兩或一尺,干者用五錢至一兩,煎服。

【按語】1.蘆根一藥,臨床上主要用于下列二個方面,既能清肺熱而祛痰排膿,又能清胃熱而生津止嘔。它雖屬性寒,但味甘淡而力薄,用清肺胃,只能作為輔助的藥品。不過,它有一優點,即性不滋膩,生津而不戀邪,凡溫病熱戀衛、氣,或熱病后如有傷津口渴的證候,都可應用。

2.葦莖湯原用蘆葦的地上莖,不是蘆葦的根莖,但因一般藥店不備,故以蘆根代替,臨床使用已久,這說明葦莖和蘆根的作用相同。故在農村合作醫療站中可以采集新鮮的蘆根和葦莖同用,不但可節約挖掘蘆根的人力,且可擴大藥源。

【方劑舉例】葦莖湯《千金方》:葦莖、薏苡仁、桃仁、瓜瓣。治肺癰發熱咳嗽,痰多帶血且有腥臭味。

蘆根散《圣惠方》:蘆根、麥冬、瓜蔞根、甘草、竹茹。治時氣口干。

天花粉

【藥用】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蔞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酸、微寒。入肺、胃經。

【功效】清熱生津,消腫排膿。

【臨床應用】1.用于肺熱燥咳,熱病傷津、口渴等癥

本品能清肺潤燥,生津解渴。故臨床上用于肺熱燥咳,可與沙參、麥冬等配伍;用于熱病傷津及消渴等癥,可與麥冬、知母等配伍。

2.用于癰腫瘡瘍

本品對瘡瘍未潰者有消腫作用,已潰膿出不暢者有排膿作用,但均以熱毒熾盛者為宜,常與連翹、蒲公英、浙貝母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天花粉、花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天花粉與蘆根都能清熱生津,治口渴津少,舌質正常,不必具有苔剝質絳的現象,辨癥屬于氣分傷津,為傷陰之初起。但天花粉力量雖較蘆根為弱,而生津的作用則勝過蘆根,又可用于癰腫瘡瘍,能消腫排膿。

【方劑舉例】滋燥飲《沉氏遵生》:天花粉、天冬、麥冬、生地、白芍、秦艽治肺燥咳嗽,口燥作渴。

鮮竹葉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火苦竹的葉片或初出的卷狀嫩葉。

【性味與歸經】甘、淡,寒。入心、胃經。

【功效】清熱除煩,利尿。

【臨床應用】用于熱病煩燥、口渴、口舌生瘡,以及小便黃赤短少、淋痛等癥

本品性味甘寒,善清心胃之熱,又能淡滲利尿。治療熱病煩燥、胃熱口渴,或口舌生瘡等癥,常與石膏、蘆根等同用;治療小便黃赤短少、淋痛等癥,常與木通、甘草同用。

【處方用名】竹葉、鮮竹葉(采新鮮者應用,用于清熱利尿)、竹葉卷心(用初出的卷狀嫩葉,用于清心除煩)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竹葉石膏湯《傷寒論》:竹葉、石膏、半夏、人參、麥冬、甘草、粳米。治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

淡竹葉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淡竹葉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心、小腸經。

【功效】清熱除煩,利尿。

【臨床應用】用于熱病煩渴,口舌生瘡,小便短赤,濕熱黃疸等癥

淡竹葉上能清心火而除煩,下能利小便而滲濕。用于清心,可與黃連、生地、木通、甘草等配伍;用于滲利濕熱,可與滑石、茵陳、通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淡竹葉(洗凈,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淡竹葉一藥,始載于《本草綱目》。它不是淡竹或苦竹的葉(鮮竹葉),而是另一種草本植物“淡竹葉”的葉。由此可知,在明代以前一些常用的有竹葉等藥所組成的方劑,它所用的竹葉,都是鮮竹葉,不是淡竹葉。

2.鮮竹葉與淡竹葉兩藥都能清心除煩、利小便,但鮮竹葉清心熱的效果較好,且能涼胃,又能用治上焦風熱;淡竹葉的利尿作用較好,以滲濕泄熱見長。

3.現在一般藥店中大都不備鮮竹葉,如處方只寫竹葉,都配淡竹葉。如需用鮮竹葉,必須臨時采集。

4.淡竹葉的根,據文獻記載,能破血墮胎,有待研究。

夏枯草

【藥用】本品文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序及果穗。

【性味與歸經】辛、苦,寒。入肝、膽經。

【功效】清肝火,散郁結。

【臨床應用】1.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目珠疼痛;頭痛、暈眩等癥。

夏枯草能清泄肝火,為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頭痛、頭暈的要藥,常配菊花、石決明等同用;如肝虛目珠疼痛,至夜尤劇,可與當歸、白芍等配合應用。

2.用于瘰歷痰核

瘰歷痰核,多由肝氣郁結,久而化火,痰火結郁而成。夏枯草能清肝火、散郁結,為治療瘰歷結核屬于痰火者一味常用藥物,長期服用有一定效果,臨床常配合玄參、貝母、連翹、牡蠣、昆布等同用。

【處方用名】夏枯草(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夏枯草為清肝火、散郁結的要藥,它所主治的大多是肝經的病癥。

2.本品配以菊花、決明子,可清肝明目,治目赤腫痛、配以石決明、鉤藤,可平降肝陽,治頭痛、頭暈;配以玄參、貝母、牡蠣等品,可軟堅散結,治瘰歷結核。

3.近年來臨床上又用于腫瘤。

【方劑舉例】夏枯草膏《醫宗金鑒》:夏枯草、當歸、白芍、玄參、烏藥、浙貝、僵蠶、昆布、陳皮、桔梗、撫芎、甘草、香附、紅花。治肝燥血旺,瘰歷堅硬。

鴨跖草

【藥用】本品為鴨跖草科植物鴨跖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甘、寒。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

【臨床應用】1.用于外感發熱,或熱性病發熱不退,或咽喉腫痛,以及癰腫瘡瘍等癥。

本品性味甘寒,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凡外感發熱,或熱性病發熱不退,可單味應用;也可配合解表藥或清熱藥同用。對于咽喉紅腫疼痛,可配伍蒲公英、烏蘞梅或土牛膝、大青葉等同用。用治癰腫瘡瘍,可配地丁草、蒲公英、野菊花等藥同用。

2.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或濕入下注膀胱、小便淋瀝澀痛等癥。

本品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凡風水浮腫、小便不利,可配伍浮萍、芫荽等藥同用;濕熱下注膀胱、小便澀痛,可配伍鳳尾草、萹蓄、蒲公英等同用。

此外,還可應用于蛇毒咬傷,一方面煎湯內服,一方面用鮮草適量,洗凈,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鴨跖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二兩,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鴨跖草一藥,長于清熱,又能利尿。經臨床實踐體會,煎服本品后,能使高熱漸退,尿量增加,但停藥后又見體溫升高現象。故如單用本品,似嫌解毒作用不強,在臨床使用時宜與其它清熱解毒藥配伍。

2.鴨跖草與淡竹葉都能清熱利尿,功效相似,但鴨跖草的作用較強。

西瓜皮

【藥用】本品為葫蘆科植物西瓜的外皮。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心、胃經。

【功效】清熱解暑,瀉熱除煩。

【臨床應用】用于暑熱煩渴,小便不利等癥。

本品味甘性涼,善清暑熱,能解煩渴,故適用于暑熱煩渴、小便短赤等癥;而對秋冬之際,氣候干燥,咽喉腫痛,或口舌生瘡等癥,也可應用,有瀉火泄熱之效。

【處方用名】西瓜皮、西瓜翠衣(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清絡飲《溫病條辨》:鮮荷葉邊、鮮銀花、西瓜翠衣、鮮扁豆花、絲瓜皮、鮮竹葉心。治暑溫汗后頭脹。

荷葉

【藥用】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蓮的葉片。

【性味與歸經】苦,平。入肝、脾、胃經。

【功效】解暑清熱,升發清陽。

【臨床應用】1.用于感受暑熱、頭脹胸悶、口渴、小便短赤等癥。

本品味苦性平,其氣清芳,新鮮者善清夏季之暑邪,臨床常與鮮藿香、鮮佩蘭、西瓜翠衣等配伍應用。

2.用于夏季暑熱泄瀉等癥。

荷葉既能清熱解暑,又能升發脾陽,對暑熱泄瀉,常與白朮、扁豆等配伍應用。此外,對脾虛氣陷,大便泄瀉者,也可加入補脾胃藥中同用。

另本品又可用于各種出血癥。

【處方用名】荷葉、干荷葉(干者,生用,生清陽)、鮮荷葉(用新鮮者,解暑熱)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角(即全葉的四分之一),煎服。

【附藥】1.荷梗:本品即荷葉的葉柄。性味與荷葉相同。能通氣寬胸,多用于夏季感受暑濕、胸悶不暢等癥。一般用量一至二尺,煎服。

2.荷蒂:荷蒂為荷葉中央近梗處剪下的葉片。性味苦平。功能和胃安胎,止血止帶。可用于胎動不安及崩漏帶下等癥。此外,有升舉之功,又可用于清氣下陷之久瀉脫肛等癥。一般用量為四只至十只,煎服。

【方劑舉例】清震湯《活法機要》:荷葉、升麻、蒼朮。治雷頭風、頭痛、頭脹、舌苔滑膩。(雷頭風:病名,多由風邪外襲,或痰熱生風所致。其癥頭面起核塊腫痛,或憎寒壯熱,或頭痛,頭中如雷鳴。)

荷葉散《證治準繩》:荷葉、鬼箭羽、桃仁、劉寄奴、蒲黃。治產后惡露不下,腹痛悶脹。

蓮子心

【藥用】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蓮的子實中清嫩胚芽。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心經。

【功效】清心熱。

【臨床應用】用于溫熱病高熱神昏譫語及心火亢盛、煩燥不安等癥。

本品苦寒,有清心瀉火之功,故對溫熱病的高熱、神昏譫語及心火亢盛、煩燥不安等癥,常與元參、麥冬等配合應用。

此外,近年來臨床上本品又用于治療高血壓。

【處方用名】青蓮心(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煎服。

【方劑舉例】清心湯(原名清宮湯)《溫病條辨》:蓮子心、竹葉卷心、連翹心、犀角、玄參、麥冬。治溫熱病,發熱神昏。

第二節 清肝明目藥

清肝明目藥,有清肝火、退目翳的功效,適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等癥、其中有些藥物尚可用于肝陽上擾的癥候。

青葙子

【藥用】本品為莧科植物青葙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入肝經。

【功效】清肝火,退目翳。

【臨床應用】用于肝熱所引起的目赤腫痛、目生翳膜、視物昏暗等癥。

本品為厥陰肝經之藥,多用于目疾,對肝熱所致的目赤腫痛等癥,常與決明子、密蒙花、菊花等配合應用。

此外,本品近年來在臨床上又用于高血壓病而見肝火亢盛、頭脹頭暈等癥,常與夏枯草、菊花等同用。

【處方用名】青葙子(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二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青葙子一藥,在上海地區別名“草決明”。在廣東等地區將決明子稱為“草決明”。為了避免混淆,建議處方使用原植物名稱,勿用“草決明”別名。

2.青葙子常于清肝降火,又有擴散瞳孔的作用,故對肝腎不足所致的目疾及瞳孔散大者,不宜應用。

【方劑舉例】青葙子散《證治準繩》:青箱子、紅藍實、枳殼、大黃、菊花、甘草、決明子、甘草、細辛、茺蔚子、麻黃、車前子、鯉魚膽、鴨膽、羚羊角。治熱毒翳障。

決明子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決明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甘、苦、咸,微寒。入肝、膽經。

【功效】清肝明目。

【臨床應用】用于目赤腫痛、羞明多淚、青盲內障等癥。

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等癥,系肝火上擾,或風熱上壅頭目所致。決明子既能清泄肝膽郁火,又能疏散風熱,為治目赤腫痛要藥。風熱者,常與蟬衣、菊花等同用;肝火者,常配龍膽草、黃芩、夏枯草等同用。青盲內障,多由肝腎不足所引起。決明子清肝而明目,常與補養肝腎藥如沙苑蒺藜、女貞子、枸杞子、生地等同用,以治青盲內障。

此外,決明子還有潤腸通便作用,能治療大便燥結。近年來臨床上又用于高血壓病而呈現肝陽上擾、頭暈目眩等癥候者,常與鉤藤、生牡蠣等同用。

【處方用名】決明子(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決明子散《濟生方》:決明子、石決明、菊花、蔓荊子、黃芩、石膏、芍藥、川芎、木賊、羌活、甘草。治風熱頭痛,或目赤腫痛。

決明子湯《圣濟總錄》:決明子、柴胡、黃芩、防風、苦竹葉、升麻、甘草、菊花、細辛治肝臟實熱、目?生赤肉、澀痛。

谷精草

【藥用】本品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花莖或全草。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肝、胃經。

【功效】疏散風熱,明目退翳。

【臨床應用】用于風熱目疾、腫痛羞明、翳膜遮睛等癥。

谷精草善于散風熱,功能退翳膜,為眼科常用藥物,對風熱目疾,翳膜遮睛等癥,常與菊花、桑葉、防風、生地、麥冬、赤芍、牛蒡子等配伍應用。

【處方用名】谷精草、谷精珠(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谷精龍膽散《證治準繩》:谷精草、龍膽草、生地、紅花、荊芥、甘草、赤芍、牛蒡、茯苓、木通。治目赤翳障,頭風齒痛。

谷精散《證治準繩》:谷精草、蟬退、綠豆衣(一作白菊花)、豬蹄退。治斑疹入目生翳膜。

密蒙花

【藥用】本品為馬錢科植物密蒙樹的花蕾。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入肝經。

【功效】清肝熱,明目退翳。

【臨床應用】用于目赤腫痛、多眵、多淚、羞明畏光、目昏生翳等癥。

本品為眼科常用藥,對目赤腫痛、多淚羞明及眼生翳膜等癥,常與菊花、石決明、木賊草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密蒙花(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密蒙花散《和劑局方》:密蒙花、羌活、白蒺藜、木賊、石決明、菊花。治目赤腫痛、羞明及翳膜。

夜明砂

【藥用】本品為蝙蝠科動物蝙蝠等的糞便。

【性味與歸經】辛,寒。入肝經。

【功效】清肝明目,散瘀消積。

【臨床應用】用于肝熱目赤、白睛溢血、雀目、內外障翳及小兒疳積等癥。

肝開竅于目。夜明砂為肝經血分藥,具有清肝熱、散瘀血的功效,在臨床上主要用于目疾,尤以治肝熱目赤、白睛溢血(即眼球膜下出血)的效果較好,能使瘀血消散;眼目清明。可用本品單味炒微焦,研細,每天一錢,分二次用開水調服;也可配合桑白皮、黃芩、赤芍、丹皮、鮮生地、白茅根等藥煎汁服用。

據文獻記載,前人用本品治雀目及內外障翳,常將本品研末,納入豬肝內,煮食飲汁。

此外,本品還可用于疳積及跌撲損傷、瘀血作痛等癥,亦取它散血、消積的功效。

【處方用名】夜明砂(焙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布包煎服;或炒研細末,每此用開水調服四分或五分。

【方劑舉例】決明夜靈散《證治準繩》:石決明、夜明砂、豬肝,用米泔水煎。治雀目夜昏。

千里光

【藥用】本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千里光的幼嫩莖葉。

【性味與歸經】苦,平。有小毒。

【功效】清熱解毒,清肝明目。

【臨床應用】1.用于瘡癤腫毒,皮膚濕疹及痢疾腹痛等病癥。

本品功能清熱解毒,對于瘡癤腫痛,可配伍野菊花、蒲公英等藥同用;治皮膚濕疹瘙癢,可用鮮草洗凈,搗爛取汁外涂;用治細菌性痢疾,可與金銀花或小青草配合同用。

2.用于風火赤眼等癥

本品又有清肝明目作用,故適用于風火赤眼等癥,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配何桑葉、菊花等同用。

【處方用名】千里光(洗臼,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

第三節 清熱涼血藥

清熱涼血藥,常用于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血熱發斑疹及溫熱病邪入營血、熱甚心煩、舌絳神昏等癥。熱邪入于營分、血分,往往傷陰耗液。本節藥物中,如鮮生地、玄參等兼有養陰滋液的作用,故在熱病傷陰時,應用此類藥物有標本兼顧之效。

清熱涼血藥,一般適用于熱在血分的病癥,如果氣血兩燔,可配合清熱瀉火藥同用。

鮮生地(附:生地)

【藥用】本品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塊根。

【性味與歸經】甘、苦,寒。入心、肝、腎經。

【功效】清熱涼血,生津。

【臨床應用】用于熱病熱邪入營、舌絳口渴,或身發斑疹,或陰虛火旺,咽喉焮腫,以及血熱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等癥。

鮮生地瀉火而涼血,氣清質潤,能清營血之邪熱,并具生津作用。營熱得清,傷津劫液之象可解;血熱得涼,則血不妄行,吐衄可止,斑疹可消。故適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的癥候,可合丹皮、赤芍、玄參等同用。

【處方用名】鮮生地(新鮮者,洗凈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二兩,煎服。

【附藥】生地:本品即為地黃的塊根。曬干入藥,故又稱干地黃。性味甘寒。入心、肝、腎、小腸經。功能滋陰涼血,適用于熱病發斑疹、身熱舌絳,或熱病傷陰、低熱不退、舌紅、口干、唇燥,以及血熱妄行等癥。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一兩,煎服。

【按語】鮮生地甘寒多汁,略帶苦味,性涼而不滯,質潤而不膩,主要功用為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且能止血而不留瘀。配以玄參,則滋陰降火,用治咽喉焮腫;配以丹皮、赤芍,則清熱涼血,用于熱入營血;配以茅根、側柏葉,則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妄行;配以鮮石斛、麥冬,則清熱生津,用以熱病傷津。

【方劑舉例】地黃煎《證治準繩》:生地黃汁、生門冬汁、白沙蜜酥。治小兒壯熱心煩、臥不安。

清營湯《溫病條辨》:生地、犀角、玄參、竹葉心、銀花、連翹、黃連、丹參、麥冬。治熱病熱入營血,高熱神昏等癥。

紫草

【藥用】本品為紫草科植物紫草及新疆紫草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心、肝經。

【功效】涼血、解毒、透疹。

【臨床應用】用于麻疹與其它熱病發斑疹因血熱毒盛而疹出不透,或疹出而色不紅活等癥。

本品性寒,有清熱涼血、解毒、透疹之功,故對血熱毒盛,麻疹、斑疹透發不暢等癥,可與蟬衣、牛蒡子、連翹、荊芥等配伍應用;如疹出而色甚深,呈紫暗色而不紅活者,這也是血熱毒盛的癥候,須以涼血解毒藥如丹皮、赤芍、銀花、連竅等同用。

此外,試用本品預防麻疹,可減輕麻疹癥狀或減少麻疹發病率。

【處方用名】紫草、紫草根、紫草茸、老紫草(洗凈,殺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紫草快斑湯《證治準繩》:紫草、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芍藥、糯米。治痘疹血氣不足,不能透發,色不紅活。

紫草消毒飲《張氏醫通》:紫草、黑豆、綠豆、赤小豆。預防麻疹。

犀角

【藥用】本品為犀科動物犀牛的角。

【性味與歸經】苦、酸、咸,寒。入心、肝、胃經。

【功效】清熱定驚,涼血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溫熱病熱盛火熾、壯熱不退、神昏譫語、驚厥抽搐等癥。

犀角性寒,能清心熱而定驚,常與黃芩、黃連、山梔、牛黃、冰片、麝香等品制成丸藥服用。

2.用于溫熱毒盛、身發斑疹,以及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等癥。

犀角又能清血分熱,解熱毒,故對熱毒燔于血分,血熱傷絡,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衄、發斑等癥,均有良好的作用,常與赤芍、丹皮、鮮生地等同用。如屬氣血兩燔所致的高熱神昏、發斑等癥,本品又可與生石膏、知母等同用。

【處方用名】犀角粉、烏犀尖(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每次二至五分,研粉沖服。本品大多配入丸散內服用。價格昂貴而物少,必須嚴格掌握使用。

【按語】1.犀角是一味清營血、解熱毒的藥物,配以牛黃或羚羊角,則清心定驚;配鮮生地、赤芍、丹皮,則涼血止血、配大青葉、玄參、升麻等,則涼血化斑;配連翹、竹葉卷心等,則清心解毒;配生石膏、知母、玄參等,則涼血清熱。

2.犀角、鮮生地都能清熱涼血,鮮生地長于養陰生津,犀角則偏于解毒定驚。犀角主要用于清血分實熱,與生石膏的清氣分實熱,也有所不同;但犀角與石膏相同,以治氣血兩燔,則功效甚好。

3.閱讀前人方書,在方劑中用犀角的頗多,這說明當時犀牛較多。現在世界上犀牛已成稀有動物,犀角一藥,貨源日少。因此,為了保障廣大勞動人民的健康,應以發展眼光來看待這一問題,即必須積極的尋找代用的藥物。

4.目前臨床上采用水牛角(即水牛的雙角)作為犀角的代用品。按《別錄》記載,水牛角能“治時氣寒熱頭痛”,又《大明本草》說:「煎汁,治熱毒風及壯熱」。據上所述,則水牛角的功效與犀牛角相似。《中藥志》引用天津市藥政局的調查報告說,天津市某市民用水牛角治療小兒熱癥十數年,有較好效果,也建議臨床試用。

5.水牛角的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五錢,大劑量可用一兩至二兩,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錢。

【方劑舉例】犀角地黃湯《千金方》:犀角、生地、丹皮、芍藥。治傷寒溫病,熱傷失血。

犀角大青湯《張氏醫通》:犀角、大青、玄參、升麻、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生草。治斑出火盛,狂悶難透。

牛黃

【藥用】本品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膽囊結石。

【性味與歸經】苦、甘,涼。入心、肝經。

【功效】清心開竅,豁痰定驚,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高熱煩燥,神昏譫語及驚癇抽搐等癥。

神昏譫語、驚癇抽搐,多由于高熱或痰熱蒙蔽清竅所引起。牛黃能清心熱、豁痰濁,可收開竅定驚的功效。在臨床上本品常和清熱藥與開竅藥如黃連、黃芩、山梔、麝香等做成丸散,應用于熱盛昏迷驚痛。

2.用于咽喉腫痛腐爛、各種熱毒瘡癰。

牛黃為清熱解毒要藥,對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瘡癰腫痛及一些外科疾患屬于陽癥者都可應用,常配合青黛、冰片等治咽喉腫痛;配金銀花、七葉一枝花、甘草等治瘡瘍。

【處方用名】牛黃、西黃、犀黃(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每次吞服五厘至二分。多入丸散劑應用。入湯劑宜沖服。外用適量。

【按語】1.牛黃功能清熱解毒、豁痰定驚,它的開竅之力遠不及麝香、冰片。

2.本品配以麝香、天竺黃、全蝎、鉤藤,則豁痰開竅、清熱鎮痙;配黃連、黃芩、梔子、郁金、朱砂,則清熱解毒、開竅安神;配青黛、珍珠、人指甲、象牙屑、冰片,則清熱解毒、消腫定痛。

3.牛黃原為病牛膽囊中的結石(少數為膽管、肝管的結石),故貨源較少。現除此種天然牛黃外,尚有人工合成的牛黃,系按牛黃含有的成份,由牛膽汁或豬膽汁中提取,加工而成。目前臨床上主要用人造牛黃,功效頗好。

【方劑舉例】牛黃清心丸《痘疹心法》:牛黃、黃連、黃芩、山梔、郁金、朱砂。治熱盛神志不清。

抗熱牛黃丸(原“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牛黃、郁金、犀角、黃連、朱砂、梅片、麝香、真珠、雄黃、黃芩、山梔。治溫病邪入心包,神昏譫語,身熱煩燥,以及小兒驚厥,中風竅閉等癥。

牛黃解毒丸《證治準繩》:牛黃、甘草、金銀花、草河車。治小兒胎毒瘡癤及一且瘡瘍。

牡丹皮

【藥用】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寒。入心、肝、腎經。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臨床應用】1.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高熱、舌絳、身發斑疹,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以及陰虛發熱等癥。

牡丹皮清營血之實熱,同時還能治陰虛發熱。清血分實熱,常與鮮生地、赤芍等同用;療虛熱,常與大生地、知母、青蒿、鱉甲等藥相配伍;治血熱妄行,常與鮮茅根、側柏葉、山梔等同用。

2.用于經閉、跌撲損傷,瘡癰腫毒、腸癰等癥。

經閉、損傷,皆有氣血瘀滯,由于絡道瘀阻,常發生疼痛。丹皮能活血散瘀,使瘀滯散而氣血流暢,疼痛得解,常和當歸、赤芍、桃仁、紅花等同用。

3.對于瘡癰腫毒、腸癰等癥,本品也是常用的藥物。療瘡癰可配合清熱解毒藥如銀花、連翹、地丁草之類;治腸癰初起未能膿者可和大黃、芒硝、桃仁、冬瓜子等同用;已成膿者合紅藤、連翹、敗醬草之類應用。

【處方用名】粉丹皮、丹皮(生用,用于清實熱、瀉虛火,活血敗瘀)、炒丹皮、丹皮炭(炒至黑色用,用于涼血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丹皮善清血,而又活血,因而有涼血散瘀的功效,使血流暢而不留瘀,血熱清而不妄行。故對血熱熾盛、肝腎火旺及瘀血阻滯等癥,都恃為要藥。

本品配鮮生地,能清熱涼血;配大生地,則滋腎瀉火;配山梔,則清肝泄熱;配赤芍、桃仁,則活血散瘀;配側柏葉、鮮茅根,則涼血止血。

【方劑舉例】牡丹散《證治準繩》:牡丹皮、芍藥、當歸、紅花、干漆、蘇木、沒藥、莪朮、鬼箭羽、延胡、烏藥、陳皮、甘草、桂枝。治虛損精閉、潮熱體疲、午后發燒。

牡丹皮散《證治準繩》:丹皮、赤芍、生地、當歸、桃仁、川芎、乳香、沒藥、骨碎補、續斷。治跌仆損傷、滯血疼痛。

赤芍藥

【藥用】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草芍藥及川赤芍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入肝經。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臨床應用】1.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發熱、舌絳、身發斑疹,以及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癥。

赤芍功能涼血散瘀,配鮮生地、牡丹皮等,可清熱涼血,用于熱入營血及血熱妄行等癥。

2.用于經閉,跌撲損傷,瘡癰腫毒等氣血瘀滯之癥。

赤芍活血散瘀之功頗佳,配川芎、當歸、桃仁、紅花等,可用于經閉及跌撲損傷;配當歸、金銀花、甘草等,可用于瘡癰腫毒。

【處方用名】赤芍、京赤芍(洗凈,曬干,切片用)

炒赤芍(炒用,清熱涼血之性稍減)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赤芍能清血分實熱,散瘀血留滯。本品功能與丹皮相近,故常與丹皮相須為用。但丹皮清熱涼血的作用較佳,既能清血分實熱,又能治陰虛發熱;而赤芍只能用于血分實熱,以活血散瘀見長。

【方劑舉例】赤芍藥散《證治準繩》:赤芍、牡丹皮、白茯苓、白芷、柴胡。治婦女氣血不和,經閉發熱。

赤芍藥丸《圣惠方》:赤芍藥、大黃、鱉甲、桂心、赤茯苓、柴胡。治腹痛、便瀉不暢。

大青葉(附:板藍根、青黛)

【藥用】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大寒。入心、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

【臨床應用】1.用于時行熱病、熱入血分、高熱神昏及熱毒發斑等癥。

熱入營血,則神昏、發斑。大青葉清熱涼血解毒,故臨床多用為要藥,常與黃連、梔子、赤芍、丹皮、升麻等同用。

2.用于丹毒,咽喉腫痛,口瘡,腫毒等癥。

心、胃實火上炎,則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熱毒發散于肌膚,則成丹毒、瘡癰熱癤。大青葉能瀉心胃熱毒,常合玄參、石膏、黃連、梔子、板藍根等用于上述諸癥。

【處方用名】大青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大劑量可用一兩。煎服。

【附藥】1.板藍根:上海地區用菘藍的根。性味苦寒。有涼血解毒、清利咽喉的作用。臨床上常用于大頭瘟毒,熱毒斑疹,咽喉腫痛等癥,其功與大青葉相似;近年來臨床上又用治傳染性肝炎。用法用量與大青葉同。

2.青黛:將鮮大青葉加水打爛后,再加入石灰水等,撈取浮在上面的靛藍粉末,曬干后,就是青黛。性味、功效與大青葉相同。外用治口腔炎、扁桃體炎等;內服用治肺熱咳嗽;一般用量三分至五分,入丸散服用,或拌其它藥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大青葉功能清熱涼血,為解毒要藥,主要用于熱毒發斑、丹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瘡癰腫毒等癥,故前人認為它能解心胃熱毒。近年來此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除可用治上述諸癥外,又可用于痰熱郁肺、咯痰黃稠;尤常用于流行性乙性腦炎,既可單味應用于預防,又可配合柴胡、銀花、連翹、板藍根、玄參、生地等,能清解氣分、營分的熱毒,可用治各種乙腦,而以偏熱型較為合適。

2.全國各地市售的大青葉品種甚多,植物來源各異,又:爵床科植物馬藍。十字花科植物菘藍及大青。蓼科植物蓼藍。豆科植物木藍。以上植物的葉,都做為大青葉使用,也均能作為制青黛的原料,除木藍外,其根均作為板藍根使用。

3.上海地區近年來種植得大青葉,是屬于十字花科草本植物菘藍的葉,經臨床實踐,確有良好的清熱解毒功效。但本品味雖不甚苦,卻是氣濁性寒,如用量過多,易致惡心嘔吐。

【方劑舉例】大青湯《沉氏尊生》:大青、玄參、知母、山梔、石膏、木通、升麻、桔梗。治熱毒內陷。

犀角大青湯《活人書》:大青、犀角、豆豉、山梔。治傷寒發斑,咽痛。

玄參

【藥用】本品為玄參科植物玄參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咸,寒。入脾、胃、腎經。

【功效】清熱滋陰,瀉火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口渴舌絳、煩燥、夜寐不安、神識不清或身發斑疹等至癥。

溫邪入于營血,傷陰劫液則口渴舌絳,內陷心包則煩燥神昏。玄參能清熱涼血,并有養陰生津作用,常合鮮生地、麥冬、黃連、連翹、銀花、竹葉卷心等同用于以上諸癥。

2.用于咽喉腫痛、目赤、瘰歷結核等癥。

咽喉腫痛有外感風熱所致者,有陰虛、虛火上炎所引起者,這兩類咽喉腫痛,玄參皆可治療。如感受風熱者須配辛涼解表藥如薄荷、牛蒡子等品;虛火上炎者配合養陰藥如鮮生地、麥冬等品同用,故玄參為喉科常用之品,尤以治虛火上炎者為佳。至于目赤而有陰虛火旺的癥候,可用本品配合生地、石決明、夏枯草、青箱子、密蒙花等同用。治瘰歷結核,可配貝母、牡蠣等同用。

【處方用名】元參、玄參、烏元參、黑玄參(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玄參為咸寒之品,質潤多液,功能滋陰降火、解毒、利胭。配鮮生地、丹皮、赤芍等,則清熱涼血;配大生地、麥冬等,則滋陰增液;配牛蒡子、板藍根等,則解毒利咽;配大生地、石決明、密蒙花、蟬蛻等,則明目退翳;配?牡蠣、貝母、夏枯草等,則散結消瘰;配銀花、當歸、甘草,則解毒消腫。

2.玄參滋養腎陰的功效,與地黃相近,故兩藥常配合同用。但玄參苦泄滑腸而通便,瀉火解毒而利咽,臨床應用范圍較為廣泛,一般不作長服的滋補之劑;地黃則功專補腎養陰,可作為久用的滋陰藥品。

【方劑舉例】玄參解毒湯《外科正宗》:玄參、山梔、黃芩、荊芥、桔梗、生地、葛根、甘草。治咽喉腫痛。

四妙永安湯《河北豍院經驗方》:玄參、當歸、銀花、甘草。治閉塞性脈管炎。

茅根(附:茅針花)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肺、胃經。

【功效】清熱生津,涼血止血。

【臨床應用】1.用于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

茅根能清肺胃之熱,故適用于上述諸癥,常作輔助藥應用。又在麻疹出疹期與恢復期,均可用茅根煎湯作飲料,取它清熱生津的功效。

2.用于血熱妄行、吐衄尿血等癥。

本品有涼血止血作用,治血熱妄行之癥,可以單用,也可配小薊、藕節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利尿作用,可用于水腫,熱淋,黃疸等癥。

【處方用名】鮮茅根、白茅根(鮮用,作用較佳)、干茅根(曬干用,作用較弱)

【一般用量與用法】鮮者用一兩至二量,干者用五錢至一兩,煎服。

【附藥】茅針花:又叫白茅花,即白茅的花穗。有止血功效,適用于咯血、鼻血。一般用量為一錢五分至三錢,煎服。

【按語】1.白茅根味甘性寒,善清肺、胃之熱,因它有利水作用,故能導熱下行。它的特點是: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礙胃,利水而不傷陰,尤以熱癥而有陰津不足現象者,最為適用。

2.本品清肺胃的功效與蘆根相似,但蘆根清熱血火,善清氣分熱;茅根涼血止血,偏于血分。

【方劑舉例】茅葛湯《沉氏尊生》:茅根、葛根。治熱呃。

茅根湯《沉氏尊生》:茅根、姜炭、蜜。治溺血。

第四節 清熱解毒藥

凡功能清熱邪、解熱毒,適用于各種熱毒病癥的藥物,就叫清熱解毒藥。熱毒病癥主要是指丹毒、斑疹、瘡癰、喉痹、痢疾等,由于火熱癰盛、郁結成毒的病癥。

本節藥物都能清熱解毒,但由于各藥性能不同,所以在應用上又各有特長,在應用于時必須作適當的選擇與配伍。若熱毒在血分,可與涼血藥配合應用;火熱熾盛,可與瀉火藥配合應用;挾濕者,可與燥濕藥配合應用。此外,痢疾里急后重,宜配行氣藥;瘡癰屬虛者,宜配補益藥等等。但發斑、瘡瘍、喉痹、痢疾等疾患,而屬于陰癥、寒癥者,則不宜使用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附:忍冬藤、忍冬葉、銀花子、金銀花露)

【藥用】本品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肺、胃、心、脾經。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

銀花甘寒,既清氣分熱,又能清血分熱,且在清熱之中又有輕微宣散之功,所以能治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的表癥未解、里熱又盛的病癥。應用時常配合連翹、牛蒡子、薄荷等同用。

2.用于瘡癰腫毒、咽喉腫痛。

金銀花清熱解毒作用頗強,在外科中為常用之品,一般用于有紅腫熱痛的瘡癰腫毒,對辨證上屬于“陽癥”的病癥,較為適合,可合蒲公英、地丁草、連翹、丹皮、赤芍等煎湯內服,或單用新鮮者搗爛外敷。

3.用于熱毒引起的瀉痢便血(糞便中夾有黏液和血液)

熱毒結聚腸道,入于血分,則下痢便血。銀花能涼血而解熱毒,故可療血痢便血,在臨床上常以銀花炒炭,合黃芩、黃連、白芍、馬齒莧等同用。

【處方用名】金銀花、雙花、銀花(生用,清熱解毒)、銀花炭(炒炭,治血痢便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1.忍冬藤:藥用莖。功用與金銀花相似,又能通絡,可治風濕痛。一般用量五錢至一兩,煎服。

2.忍冬葉:藥用葉。功用與金銀花相似。一般用量為五錢至一兩,煎服。

3.銀花子:藥用果實。性涼。功能解毒止痢。治熱毒腫瘡、痢疾等。一般用量三錢至四錢,煎服。在麻疹恢復期,余熱未清,可用銀花子九錢,焙干,研細,拌白糖適量,每天三錢,分二次服,連服三錢。

4.金銀花露:系將金銀花加水蒸餾制成。有清熱解暑的作用,可治療小兒熱癤、痱子等癥,亦可作夏天飲料。忍冬的葉,也可蒸餾制成露,稱金銀花葉露,功用同上,唯稍遜于金銀花露而價格低廉。

【按語】銀花味甘性寒,氣味芳香,既可清透疏表,又能解血分熱毒,尤為治陽性瘡瘍的要藥。配以連翹、牛蒡子、薄荷、荊芥,則疏表解熱;配以鮮生地、玄參、連翹、竹葉卷心等,則清營泄熱;配以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則解毒療瘡;配以黃耆、當歸、甘草,則托毒消癰;配以黃芩、白芍、甘草等,則清熱治痢。

【方劑舉例】銀翹散《溫病條辨》:金銀花、連翹、荊芥、薄荷、豆豉、牛蒡子、竹葉、桔梗、甘草、蘆根。治風溫初起。

連翹

【藥用】本品為木犀科植物連翹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入心、膽經。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

本品作用與銀花相似,故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兩藥常配合應用。

2.用于熱病有高熱、煩燥、口渴或發斑疹等癥。

連翹能清熱解毒,無論氣分熱或血分熱,都可應用。以上諸癥,系熱邪熾盛,入于營血所致,可用連翹配合黃連、赤芍、丹皮等同用。

3.用于瘡瘍腫毒、瘰歷、丹毒、乳癰等癥。

連翹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故可治療瘡瘍腫毒、瘰歷等癥,常和銀花、象貝母、夏枯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連翹、連翹殼、連喬(生用,清熱解毒)、朱砂拌連翹(清心安神,治熱病煩燥不安)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連翹性涼味苦,輕清上浮,可治上焦諸熱,尤能解毒消癰而散結,故為瘡家的要藥。

2.本品配以銀花、薄荷、荊芥、甘草,則散風清熱;配以玄參、麥冬、青蓮心、竹葉卷心等,則清心泄熱;配以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等,則解毒消癰;配以玄參、夏枯草、貝母等,則散結消瘰。

3.銀花與連翹均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既能透熱達表,又能清里熱、解瘡毒,故在臨床上兩藥經常同用。但銀花尚能涼血止痢;連翹又能清心熱,散結消瘰。

4.在過去用藥習慣上本品分連翹殼與連翹心兩種,連翹殼為果實,連翹心為種子,一般認為連翹心的清心功用較好。現上海地區已予簡化,只有一種連翹,不再分為兩藥。

【方劑舉例】連翹解毒湯《瘍醫大全》:連翹、牡丹皮、牛膝、天花粉、木瓜、桃仁、金銀花、薏苡仁、甘草、白僵蠶。治腋窩瘡。

連翹湯《圣濟總錄》:連翹、玄參、木香、昆布、枳殼、犀角、柴胡、黃芩、甘草、升麻、沉香、當歸、芍藥、木通、生姜、大棗、柳枝。治瘰歷結核在項腋下,項強背痛。

蒲公英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蒲公英或其它同屬植物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甘,寒。入肝、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用于乳癰腫痛,疔瘡熱毒,肺癰咳吐膿血痰。

蒲公英對熱毒所致的乳癰腫痛、疔瘡有良好的效果,可單獨煎汁內服,或外敷局部;也可配合其它清熱解毒藥同用,如銀花、連翹、地丁草、野菊花、赤芍等。治肺癰可用蒲公英配合清肺祛痰及清熱解毒藥物如鮮蘆根、冬瓜子、魚腥草、桃仁、黃連等同用。

【處方用名】蒲公英、黃花地丁(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

【按語】蒲公英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在過去一般僅用于乳癰、瘡腫。近年來本品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發現它除了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之外,尚有利尿、緩瀉的功效。不僅可用于外科瘡癰,且可用治內科疾患。服配金銀花、魚腥草,可用于痰熱郁肺;配板藍根,可用治咽喉腫痛;配忍冬藤、車前草,可用治小便熱淋;配決明子、黃菊花,可用治目赤腫痛;配梔子、茵陳,可用治濕熱黃疸;配瓜蔞、貝母,可用治乳癰紅腫;配銀花、紫花地丁、野菊花、可用于疔瘡腫毒;配夏枯草、牡蠣,可用于瘰歷痰核。

【方劑舉例】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蒲公英、地丁草、野菊花、金銀花、紫背天葵。治疔腫毒瘡。

闌尾清解湯《大陸經驗常用方》;銀花、蒲公英、冬瓜仁、大黃、丹皮、木香、川楝子、生甘草。治闌尾炎熱毒期,腹痛拒按,甚至腹硬、發熱、口渴、唇燥、嘔惡不能食等。

紫花地丁(附藥:犁頭草)

【藥用】本品為菫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辛,寒。入心、肝經。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用于疔瘡熱毒、癰腫發背等癥。

紫花地丁多用于熱毒壅盛之時,內服多配合銀花、連翹、野菊花等同用;外用可取新鮮地丁草搗爛外敷瘡癰局部。

【處方用名】紫花地丁、地丁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大劑量可用至一兩;新鮮的可用一兩至二兩,煎服。外敷適量。

【附藥】犁頭草:菫菜科菫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犁頭草的全草。性味淡涼。功用與地丁草同,現習慣上常與地丁草混用。治毒蛇咬傷;鮮犁頭草(如無,可用鮮紫花地丁)、鮮連錢草、鮮野菊葉各一大把,用冷開水洗凈,搗爛絞取汁約150~200毫升,一次內服;余渣加少量冷開水,使它濕潤,敷在傷處。如癥重、體弱,可隔八小時再照上述劑量內服一次。服藥后不可喝熱水、吃熱食。

【按語】1.紫花地丁功用清熱涼血解毒,對血熱壅滯、紅腫焮痛的瘡癰、丹毒等癥,是一味常用的藥品。本品除用于瘡癰熱毒之外,又可用治毒舌咬傷。

2.紫花地丁與犁頭草形態相似,功效相同,故習慣上兩者常混用。

3.地丁有紫、黃兩種;紫花地丁簡稱地丁草,黃花地丁即蒲公英。兩種地丁草均能清熱解毒而療瘡腫,故在治療瘡癰腫毒時,兩藥經常同用。但紫花地丁清解瘡毒之力較強,宜治疔腫,且解蛇毒;蒲公英消腫散結之力較大,宜治乳癰,且應用范圍亦較為廣泛。

【方劑舉例】紫花地丁散《證治準繩》:紫花地丁、當歸、大黃、赤芍藥、金銀花、黃耆、甘草。治諸瘡腫痛。

山慈菇

【藥用】本品為蘭科植物杜鵑蘭的假球莖。(山慈菇的來源較復雜,有蘭科的杜鵑蘭、獨蒜蘭、百合科的老鴨瓣,防己科的金果欖、青牛膽等。上海習用杜鵑藍。)

【性味與歸經】甘、微辛,寒。入肝、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臨床應用】1.用于實熱性的瘡癤腫毒,瘰歷結核等癥。

本品味辛氣寒,善能泄熱散結,對癰腫疔毒、瘰歷結核,內服、外敷,均可應用。

2.用于食道癌及淋巴腫瘤等

山慈菇用于食道癌,常與急性子、制半夏、地鱉蟲、石見穿等配合應用;用于淋巴腫瘤,常與昆布、海藻、夏枯草、象貝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山慈菇、山茨菇(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玉樞丹《百一選方》:山慈菇、麝香、千金子霜、雄黃、紅芽大戟、朱砂、五倍子。治感受外邪,食物中毒等引起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

漏蘆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漏蘆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腫,下乳汁。

【臨床應用】1.用治瘡癰初起,以及乳汁不下、乳房腫痛等癥。

本品苦寒,有清熱解毒消癰的功效,對于瘡癰初起紅腫熱痛,常與連翹、大黃等配合應用;對于乳房紅腫疼痛欲成癰腫者,常與瓜蔞、蒲公英、貝母等配合應用。本品且能通乳汁,與通草、王不留行等配伍,又可用于乳汁不下。

2.用于各種腫瘤。

漏蘆在臨床上又可用于各種腫瘤。如用于肝腫瘤,常與半枝蓮、半邊蓮、石見穿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漏蘆(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四錢,煎服。

【方劑舉例】漏蘆湯《衛生寶鑒》:漏蘆、升麻、大黃、黃芩、藍葉、玄參。治臟腑積熱發毒,頭面紅腫,咽喉阻塞,水藥不下,一切危急疫癘。

四季青

【藥用】本品為冬青科植物冬青的葉。

【性味與歸經】苦、澀,寒。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臨床應用】1.用于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小便淋瀝澀痛及痢疾、腹瀉等病癥。

本品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用治上述諸種病癥,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配合蒲公英、烏蘞莓、鴨拓草等同用。

2.用于熱癤癰腫初起,下肢潰爛,湯火傷及外傷出血等癥。四季青既能清熱解毒,且可涼血止血。用治熱癤癰腫初啟,可用鮮葉適量,洗凈,加食鹽少許,同搗爛,外敷患處。治下肢潰爛及湯火傷,可用干葉研成細粉,用麻油調涂患處。外治創傷出血,可用鮮葉洗凈,搗爛外敷傷口;也可用干葉研細,撒敷在傷口上,外加包扎。

【處方用名】四季青、野冬青(洗凈,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大劑量可用二兩,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感冒寧《上海中成藥》:四季青、大青葉、防風、紫蘇、荊芥。治感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

烏蘞莓

【藥用】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烏蘞莓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酸,寒。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利尿。

【臨床應用】1.用于咽喉腫痛,乳癰,熱癤瘡癰,皮敷創傷,蛇蟲咬傷等癥。

烏蘞莓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治咽喉腫痛、乳癰、熱癤瘡腫及皮膚創傷發炎紅腫等癥,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配合蒲公英、鴨拓草等同用。對熱癤瘡癰初起及蛇蟲咬傷,可用鮮草適量,洗凈,搗爛外敷;也可用本品焙干研細,用麻油或凡士林適量,調勻,外敷患處。

2.用于尿血、尿道澀痛等癥。

烏蘞莓既能清熱涼血,又能利小便,故可用治小便不暢、尿中帶血、尿道澀痛等癥,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配合車前草、馬蘭根或連錢草、萹蓄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烏蘞莓(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鮮者加倍,煎服。外用適量。

芙蓉花(附:芙蓉葉)

【藥用】本品為錦葵科木芙蓉的花。

【性味與歸經】微辛,平。

【功效】涼血解毒,消腫排膿。

【臨床應用】1.用于疔瘡腫毒,乳癰及肺癰等癥。

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對于一切瘡癰腫毒、乳癰等癥,初起外用,能消腫止痛;已成者內服,有排膿之功。有可治肺癰,單用鮮花一至二兩(干花減半),水煎,加冰糖五錢沖服,也可配合魚腥草同用。

2.用于血熱崩漏。

芙蓉花還能涼血清熱,可配蓮蓬殼,用治血熱崩漏。此外,亦可用治水火燙傷,研末,用蜂蜜或麻油調服。

【處方用名】芙蓉花(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芙蓉葉:本品即木芙蓉的葉。性味苦微辛平。功能清熱解毒,排膿消腫。外治疔瘡、腫毒。鮮葉可搗爛外敷干葉研末,稱“玉露散”,用蜜水調涂于腫處。

白蘞

【藥用】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入心、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腫。

【臨床應用】用于瘡瘍癰腫。

本品有清熱解毒;消癰腫的功效,對于瘡瘍癰腫、紅腫熱痛之癥,既可內服,亦可外敷。如發背初起或瘡瘍癰腫,以本品配赤小豆,共研細末,用鮮雞蛋白調和外涂。此外,水火燙傷,亦可用白蘞末外敷。

【處方用名】白蘞根、白蘞(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內托白蘞散《沉氏尊生》:白蘞、赤芍、當歸、連翹、黃芩、白芷、瓜蔞仁、川芎、天花粉、乳香、防風、桔梗、柴胡、白蒺藜、生甘草。治癰疽潰瘍不收。

白蘞散《證治準繩》:白蘞、黃柏。治凍耳成瘡,或癢或痛。

魚腥草

【藥用】本品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根及全草。

【性味與歸經】辛,微寒。入肺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腫。

【臨床應用】1.用于肺癰,痰熱壅滯,咳吐膿血,以及百日咳等病癥。

魚腥草清熱解毒的作用頗佳,常與桔梗、鮮蘆根、瓜蔞皮、冬瓜子、生苡仁、桃仁、象貝等用同用,治肺癰胸痛、咳吐膿血等癥;與百部、鵝兒不食草、麥冬、蜂蜜等藥配伍,可用于百日咳。

2.用于各種實熱性的癰毒腫痛等癥。

本品清熱解毒而消癰腫,故可適用于熱毒癰腫,可單味煎湯內服,也可用鮮草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魚腥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因本品含有揮發油,故不宜久煎。外用適量。

【按語】1.魚腥草原名蕺菜,因它的新鮮凈葉中有一股濃烈的魚腥氣,不耐久聞,故以氣味而得名。一般人在未使用它的時候,往往顧名思義,以為此藥氣腥味劣,難以下咽。這是未經實踐的原故。其實,此藥陰干后,不但沒有腥氣,而且微有芳香,在加水煎汁時,則揮發出一種類似肉桂的香氣;它煎出的汁如淡的紅茶汁,仔細口嘗,也有類似紅茶的味道,芳香而稍有澀味,毫無苦味,且無腥臭,對胃也無刺激性。

2.魚腥草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故前人用以治肺癰(肺膿瘍)的要藥。近年來在臨床應用本品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用于大葉性肺炎、急性支氣管炎及腸炎、腹瀉等疾患,頗有療效;本否又有利尿作用,故又可用于尿路感染、尿頻澀痛。

【方劑舉例】銀葦合劑(本院曙光醫院):銀花、連翹、魚腥草、麻黃、豆豉、桃仁、桔梗、生甘草、冬瓜仁、薏苡仁、杏仁、蘆根。治急性支氣管炎及較輕的大葉性肺炎。

野蕎麥根

【藥用】本品為蓼科植物野蕎麥的根莖和塊根。

【性味與歸經】甘、澀、微苦,涼。入肺、肝經。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淤,祛風濕。

【臨床應用】1.用于咽喉腫痛,肺熱咳嗽及肺癰、咯痰腥臭等癥。

本品功能清熱解毒,臨床用治咽喉腫痛,常配伍燈籠草、筋骨草等同用;用治肺熱咳嗽,或肺癰,可單用本品一兩,隔水燉汁服,也可配合魚腥草等藥同用。

2.用于手足關節不利,風濕痛及痛經,產后瘀血阻滯腹痛等癥。

本品兼有活血散瘀及祛風濕的作用,治療手足關節不利,風濕筋骨酸痛等癥,常配合桑枝、絡石藤、蒼朮等藥同用;用治痛經及產后瘀血阻滯腹痛等癥,可單用本品一兩,加紅糖煎服。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痢疾。

【處方用名】野蕎麥根、開金鎖(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錯隔水燉汁服。

【按語】1.野蕎麥在上海地區中藥店稱為開金鎖,系由形狀而得名。此藥過去在臨床上應用不多,近年來發現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用治肺膿瘍(肺癰),療效很好,但必須隔水燉汁煎服;如加水煎汁服,則療效不顯。

2.經臨床實踐體會,本品隔水燉出的汁,味很澀,微苦,用治急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嗽痰多,也有療效,可使痰液分泌檢減少,咳嗽逐漸減輕。

【方劑舉例】復方金蕎片(上海中成藥):開金鎖、生干蟾、魚腥草、百部、一見喜。治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骨結核。

虎耳草

【藥用】本品為虎耳草科值物虎耳草的新鮮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辛,寒。有小毒。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肺癰咳吐膿痰,以及耳中流膿水等癥。

本品功能清熱解毒,用治肺癰咳吐膿痰,可用鮮草一兩,配合鮮忍冬葉二兩,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劑;治耳中流膿,可用鮮草洗凈打汁,加冰片少許,滴耳。

2.用于風疹搔癢,皮膚濕疹。

本品又能清熱涼血,用于風疹搔癢,皮膚濕疹,可配合蒼耳草、葎草等藥,既可煎湯內服,又可煎湯外洗。

【處方用名】鮮虎耳草(用新鮮者,隨用隨采)

【一般用量與用法】鮮草五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紅藤

【藥用】本品為大血藤科植物大血藤的莖。

【性味與歸經】苦,平。入胃、大腸經。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用于腸癰腹痛及乳癰腫痛等癥。

紅藤善于清熱解毒散結,為治腸癰的要藥,常與大黃、厚樸、蒲公英或金銀花、連翹、丹皮、苡仁等同用;治乳癰腫痛,可與蒲公英、天花粉、貝母、銀花、連翹、夏枯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祛風活血作用,可用于筋骨酸痛,跌撲傷痛等癥。

【處方用名】紅藤(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大劑量可用一兩至二兩,煎服。

【方劑舉例】紅藤煎《臨床經驗匯編》:紅藤、紫花地丁、乳香、沒藥、連翹、大黃、延胡索、丹皮、銀花、甘草。治腸癰。

敗醬草

【藥用】本品為敗醬草科植物白花敗醬的全草。其同屬植物黃花敗醬、狹葉敗醬及巖敗醬,也可作同類品入藥。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寒。入胃、大腸、肝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活血行瘀。

【臨床應用】1.用于腸癰、肺癰及瘡癰腫毒。

本品辛能散結,寒可泄熱。臨床上常與紅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黃等配伍,用治腸癰(急性闌尾炎);與魚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蘆根等配伍,用治肺癰(肺膿瘍);與銀花、連翹等配伍,用治瘡癰腫毒,同時用本品鮮草搗爛外敷。

2.用于實熱瘀滯所致的胸腹疼痛,產后瘀滯腹痛等癥。

敗醬草又有活血行瘀的功效,配紅花、山楂等藥,治產后瘀血,腹中刺痛等癥。

近年來本品在臨床上又常配蒲公英、金銀花,用治急性結膜炎、結膜充血腫痛;配茵陳、梔子等治急性黃疸性肝炎。

【處方用名】敗醬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本品藥材來源較復雜,屬于敗醬科的敗醬草,僅在民間應用,不見市售。

據《中藥志》說:「今市售敗醬草主要有兩種:北方習慣使用菊科植物苣蒔菜的帶根全草;南方習慣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帶草全果。」又說:「北方多數地區作敗醬草用的苣蒔菜,在《植物名實圖考》中即稱作苣蒔菜,并非作為敗醬草的別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數地區作敗醬草用的菥蓂,亦為另一種藥物,《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淚出等病;敗醬草主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這說明現在市上出售的敗醬草恐非古代所用的敗醬草,原植物即為菥蓂,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一兩,煎服。菥蓂一藥在臨床上應用時常與清熱解毒藥與活血祛瘀藥配伍同用,不作單味藥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癰排膿的功效,有待進一步研究。

【方劑舉例】薏苡附子敗醬散《金匱要略》:薏苡仁、附子、敗醬草。治腸癰有膿。

鬼針草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鬼針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平。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瘀。

【臨床應用】1.用于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腸癰,及毒蛇咬傷等。

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與蒲公英、筋骨草等配合應用。治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與半邊蓮配合應用。治毒蛇咬傷,用鮮草二兩,煎服;另取鮮葉一把,洗凈,搗爛敷換處。

2.用于跌撲損傷、腰痛及腦震蕩等癥。

本品有活血散瘀作用,治損傷腰痛,可用鮮草二兩至三兩(干草一兩),加紅棗、紅糖、黃酒適量,燉汁服;用治腦震蕩,可與活血藥如當歸、川芎、丹參等配合應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脫力勞傷、體虛無力,可配合仙鶴草、紅棗等同用。

【處方用名】鬼針草、盲腸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大劑量可用二兩,煎服。

地耳草

【藥用】為金桃科植物地耳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甘、苦,平。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臨床應用】1.用于瘡癤腫毒,毒蛇咬傷等癥。

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治療瘡癤腫毒或毒蛇咬傷,可用鮮草二兩至三兩煎服;另外用鮮草適量,洗凈,搗爛外敷。

2.用于腸癰腹痛,跌打損傷等癥。

本品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活血消腫,用治腸癰腹痛,可配合白花蛇舌草、紅藤等藥同用;用治跌打損傷,除煎湯內服之外,還可用鮮草適量,搗爛外敷。

此外,目前臨床上有用本品制成注射用針劑,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轉氨脢偏高。

【處方用名】地耳草、田基黃(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大劑量可用二兩至三兩,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肝三方(本院第五門診部)田基黃、崗捻根、炙鱉甲、丹參。治肝炎,谷丙轉氨脢正常,而其它項目不良者。

垂盆草

【藥用】本品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甘、淡,微酸,涼。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腫,解蛇毒。

【臨床應用】1.用于水火燙傷及癰腫創瘡瘍等癥。

本品有良好的清熱解毒功效,對于水火燙傷,可用鮮草洗凈搗汁外涂;用于癰腫初起,除煎湯內服外,同時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還可消癰退腫。

2.用于毒蛇咬傷。

垂盆草善解蛇毒,為民間治療毒蛇咬傷的常用藥品,可單用鮮草半斤,用冷開水洗凈,搗爛絞汁內服,每日一至二次;也可配合半枝蓮、野菊花、鬼針草、車前草、生大黃等藥煎湯內服,并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

3.用于傳染性肝炎。

近年來,臨床上單用本品治療傳染性肝炎(包括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無黃疸性肝炎,以及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活動期),對降低血清轉氨脢有一定作用,且可使患者的口苦、胃口不好、小便黃赤等濕熱癥狀減輕或消除。

此外,本品近又用于癌腫。

【處方用名】垂盆草(洗凈,曬干,切碎用)、先垂盆草(鮮草,作用較好)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鮮草一兩至四兩,大劑量可用半斤,煎服或洗凈絞汁服。外用適量。

【按語】1.垂盆草原為民間治療瘡癰及毒蛇咬傷的常用草藥,但因一般中藥店不備,故過去在臨床上殊少應用。近年來發現本品可用治傳染性肝炎,對降低轉氨脢有良好的近期療效;根據臨床初步體會,有些病患在停藥后又有轉氨脢升高的現象,為了提高療效,有待進一步實踐與研究。

2.本品葉小,形似鼠牙,故別名為鼠牙半枝蓮,但稱為半枝蓮的尚有唇形科的開頭草,為了避免品種混淆起見,以用“垂盆草”的名稱為妥。

土茯苓

【藥用】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塊莖。

【性味與歸經】甘、淡,平。入肝、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除濕通絡。

【臨床應用】用于濕熱瘡毒、梅毒、筋骨拘攣疼痛及瘰歷瘡腫等癥。

土茯苓味甘淡而性平,為利濕解毒的藥品。用本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銀花、白蘚皮、威靈仙、甘草等同用。現臨床上主要用于濕熱瘡毒,常與白蘚皮、地膚子、苦參、蒼朮等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近年來在臨床上用治鉤端螺旋體病,據報導。有一定療效。

【處方用名】土茯苓(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午前治二兩,煎服。據文獻記載,服藥時不可飲茶。

【方劑舉例】搜風解毒湯《本草綱目》:土茯苓、苡仁、銀花、防風、木瓜、木通、白蘚皮、皂莢子。治梅毒筋骨攣痛。

馬蘭根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馬蘭的根。

【性味與歸經】辛,平。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

【臨床應用】1.用于鼻出血,牙齦出血、咯血、皮下出血,以及咽喉腫痛等癥。

本品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頗好,對于血熱妄行的出血癥,可配合仙鶴草、鐵莧菜、菊葉三七、側柏葉等止血藥同用;用治咽喉腫痛,可配合板藍根、筋骨草等清熱解毒藥物同用。

2.用于濕熱黃疸及小便淋痛等癥。

本品清熱解毒,并能利尿,用治濕熱黃疸,可配合茵陳、山梔、大黃、平地木等藥同用;治療濕熱下注膀胱,小便淋瀝刺痛,可配合鳳尾草、萹蓄、瞿麥、海金沙、車前草等藥同用。

此外,還可用于毒蛇咬傷,可將新鮮全草,洗凈,搗爛外敷患處,或配合野菊花、半枝蓮等同用。

【處方用名】馬蘭根(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錢,煎服。外用適量。

射干

【藥用】本品為鳶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肺、肝經。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喉,消痰涎。

【臨床應用】1.用于感受風熱,或痰熱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等癥。

射干為治咽喉腫痛常用的藥品,能清熱毒、消腫痛,常和牛蒡子、桔梗、甘草等配合應用。

2.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氣喘等癥。

射干清肺熱而消痰涎,用治咳嗽痰喘,常與麻黃、紫菀、款冬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射干、嫩射干(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射干能降逆祛痰、破結泄熱。本品目前臨床上除用為消痰、利咽的藥物之外,在鱉甲煎丸中還用以消癥瘕、除瘧母、通經閉。別名為烏扇。

2.本品配牛蒡子或黃芩,則清熱利咽;如配麻黃,則消痰平喘。

【方劑舉例】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射干、麻黃、細辛、半夏、五味子、紫菀、款冬、生姜、大棗。治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

射干消毒飲《張氏醫通》:射干、玄參、連翹、荊芥、牛蒡子、甘草。治咳嗽音瘖、咽喉腫痛。

山豆根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廣豆根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心、肺經。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喉。

【臨床應用】用于咽喉腫痛等癥。

山豆根功能清熱利咽,治咽喉腫痛屬于熱毒者,常配合射干、銀花、連翹、板藍根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肺熱咳嗽及黃疸等癥。

【處方用名】山豆根(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山豆根苦降泄熱,主要用于咽喉紅腫熱痛屬于實火肺熱者。

2.如劑量過大,易致嘔吐,如用至一兩,能引起中毒而發生嘔吐、腹瀉、胸悶、心悸。

3.山豆根的來源尚有多種:

防己科纏繞性藤本植物蝙蝠葛的根莖,主銷華北,東北各省;上海地區亦曾經用過。

豆科木藍屬的多種植物如多花木藍,和?木藍及宜昌木藍等的根,在江蘇、湖北、河南、山西等應用較多。

【方劑舉例】山豆根湯《驗方》:山豆根、荊芥、防風、桔梗、甘草、僵蠶、薄荷、赤芍、歸尾、山梔。治咽喉腫痛。

馬勃

【藥用】本品為馬勃科馬勃菌的子實體。

【性味與歸經】辛,平。入肺經。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

【臨床應用】用于熱邪火毒郁滯所致的咽喉腫痛,咳嗽失音,肺熱咳嗽等癥。

本品能清肺利咽,用治咳嗽失音、咽喉腫痛,常與銀花、山梔、薄荷、牛蒡子、玄參等同用。

【處方用名】輕馬勃、凈馬勃(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八分至一錢五分,煎服,須包煎。

【方劑舉例】清咽消毒飲《疫喉淺論方》:馬勃、銀花、犀角、連翹、板藍根、人中黃、黃連、山梔、牛蒡、元參、薄荷、綠豆衣。治疫喉腐爛。

橄欖(附:金果欖)

【藥用】本品為橄欖科植物橄欖樹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甘、酸,平。入肺、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喉,化痰。

【臨床應用】用于肺胃熱壅所致的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及癲癇等癥。

本品有清肺利咽、化痰的功效,故可用于上述諸種病癥。據文獻記載,本品尚可用于魚骨鯁喉。

【處方用名】橄欖、青果(用新鮮者)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多者可用治二兩,洗凈,生食嚼爛咽汁,或煎服。

【附藥】金果欖:為防己科植物金果欖的塊根。形似橄欖,故名。性味苦寒。功能解毒、利咽。適用于咽喉腫痛,肺熱咳嗽,瘡癰腫毒。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清音丸《上海中成藥》:橄欖干、寒水石、桔梗、大青葉、甘草、飛月石、薄荷腦、冰片。治咽喉腫痛,瘖啞聲嘶,口干舌燥,咽不下利。

白毛夏枯草

【藥用】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筋骨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臨床應用】1.用于咽喉腫痛及肺熱咳嗽等癥。

本品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對咽喉紅腫疼痛,甚至有發熱者,單用本品一兩,煎服,即有良好的功效;用治肺熱咳嗽,咯痰黃稠,可與化痰止咳藥如前胡、佛耳草、枇杷葉等配伍應用。

2.用于熱癤腫痛等癥。

本品性味苦寒,既能清熱解毒,又可涼血消腫,用治熱癤癰腫等癥,除煎湯內服外,亦可用鮮草搗爛外敷。對于外傷出血,可用干草研粉,撒布包扎;用治血瘀腫痛,以鮮草適量,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筋骨草、白毛夏枯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筋骨草別名叫白毛夏枯草。簡稱白夏枯草,這是由于在清代《本草綱目拾遺》上有這樣一段話:「葉梗同夏枯草,惟葉上有白毛。」因此而得名。

2.白毛夏枯草一藥,在過去中藥店有售,因臨床醫生很少應用,故上海地區一般中藥店即不再備貨供應。現草藥店有售。

3.筋骨草味甚苦,而清熱解毒的作用很強,近年來經臨床實踐體會,用本品治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炎及急性支氣管炎,都有良好的療效。

點地梅

【藥用】本品為報春花科植物點地梅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辛,寒。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臨床應用】用于風火赤眼,跌撲損傷,以及咽喉腫痛等癥。

本品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治風火赤眼,常與菊花、桑葉等配合應用;治跌撲損傷,可與當歸、川芎、落得打等配合應用;治咽喉腫痛,可單位應用,也可與筋骨草、板藍根、胖大海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點地梅(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

【按語】點地梅別名叫喉咽草,在上海地區草藥店又稱白花珍珠草。本品味甚苦,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急、慢性咽喉腫痛,而以治療慢性咽喉痛的效果較好。

一枝黃花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一枝黃花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辛、苦,涼。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除痛。

【臨床應用】1.用于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等癥。

本品苦涼泄熱而辛散,可用于感冒發熱;又善于清熱解毒,對咽喉腫痛等癥,也可應用。

2.用于毒蛇咬傷,瘡瘍腫毒等癥。

本品既能清熱解毒,又可消腫除痛,對于毒蛇咬傷,瘡癰腫毒等癥,皆可應用,一面煎湯內服;一面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

此外,對于鵝掌風、灰指甲、腳癬等病癥,可煎湯浸洗患部。

【處方用名】一枝黃花(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爵床

【藥用】本品為爵床科植物爵床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咸,寒。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活血止痛,截瘧。

【臨床應用】1.用于感冒發熱、咳嗽、咽痛,以及水腫等癥。

小青草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故可用于外感發熱、咳嗽、咽痛,可與蒲公英、白英、野菊花、枇杷葉等同用。本品又有利尿退腫作用,可用于小兒腎炎水腫,可每天用鮮草一至二兩,煎服,連續服用,腫退后,再根據辯證,服藥調治。

2.用于瘧疾等癥

本品有截瘧作用,治療瘧疾,可單用本品一兩(或鮮草三兩),煎服,于瘧發前3~4小時服下。

3.用于疔瘡癰腫,扭傷腫痛等癥。

本品既能清熱解毒,又有活血止痛功效,對于疔瘡癰腫,或扭傷腫痛等癥,既可煎湯內服,有可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爵床、小青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鮮草一兩至三兩,煎服。外用適量。

人中黃

【藥用】本品為甘草的加工品。取兩端有節的嫩竹筒,在其一端鉆孔,將甘草粉從孔內裝入,壓緊,以融化的松香將孔封固。冬月浸糞坑中四十余天,取出,用水漂清,懸臨風處,陰干,破竹筒取甘草,曬干備用。

【性味與歸經】甘、咸,寒。入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用于熱病發斑,血熱毒盛,斑疹紫暗,或高熱發狂,以及咽喉腫痛、丹毒等癥。

本品以甘草為主,經加工制成,具有清火解毒的功效,對于上述各種實火熱毒的病癥,可配合清熱解毒藥物如石膏、黃連、連翹、玄參等同用。

【處方用名】人中黃、甘中黃(漂清,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包煎。

【方劑舉例】人中黃丸《張氏醫通》:人中黃、蒼朮、桔梗、滑石、大黃、人參、黃芩、黃連、防風、香附。治溫疫諸熱毒。

人中白(附藥:淡秋石)

【藥用】本品為凝結在尿桶或尿缸中的灰白色無晶形之薄片或塊片,洗凈干燥而成。

【性味與歸經】咸,寒。入肝、三焦、膀胱經。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止血。

【臨床應用】1.用于咽喉腫痛,牙疳口瘡等癥。

本品著重清熱解毒,對于咽喉腫痛,或牙疳口瘡等癥,可配合黃連、黃柏、兒茶、青黛、冰片、硼砂等要,研末外敷。

2.用于咯血、衄血等癥。

本品又能祛瘀止血,對血熱所引起的咯血、衄血等癥,可配合側柏葉、大薊、小薊、藕節炭等涼血止血藥同用。現在臨床上本品以外用為主,較少用于內服。

【處方用名】人中白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附藥】淡秋石:古代用石膏浸入童便中制成。現時用人中白浸去咸臭,曬干,研成粉,再加白芨將水拌和,制成方塊。性味咸寒。功能滋陰退熱。適用于骨蒸勞熱,咽痛,口瘡等癥。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二錢,煎服。另有一種咸秋石,系用食鹽與泉水煎熬而成,功用與淡秋石相似。

【方劑舉例】人中白散《外科正宗》:人中白、孩鄖茶、冰片、黃柏、硼砂、薄荷、青黛、黃連。治小兒走馬牙疳,口疳,牙齦腐爛臭黑,膿耳。手“月廉”窗、腿上窗、痔瘡。

白頭翁

【藥用】本品為毛艮科植物白頭翁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胃、大腸經。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治痢。

【臨床應用】用于濕熱或熱毒引起的痢疾。

白頭翁為治痢要藥,因它既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又能入于血分而涼血,故臨床主要用于熱毒痢、痢下赤白,或有高熱的癥候,常配合黃連、黃柏、秦皮等同用。

【處方用名】白頭翁(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大劑量可用一兩,煎服。

【按語】1.白頭翁為治阿米巴痢疾的要藥,單用較大劑量,即有效果。常用成方白頭翁湯,即以本品為主藥,配合黃連、黃柏、秦皮而成,既可用治阿米巴痢疾,也可用治菌痢。

2.毛艮科白頭翁的莖葉與根作用不同,具有強心作用,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注意。又全國各地作為“白頭翁”使用的有多種植物,如薔薇科植物委陵菜、翻白草等,也能用治痢疾,建議在處方使用原植物名稱。

【方劑舉例】白頭翁湯《傷寒論》: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治熱痢下重。

馬齒莧

【藥用】本品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酸,寒。入心、大腸經。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治痢。

【臨床應用】1.用于濕熱或熱毒引起的痢疾。

馬齒莧為治痢疾要藥,可單用本品煎服,也可配合辣蓼等藥同用。

2.用于熱毒瘡瘍。

本品功能清熱解毒而消癰腫,可用于熱毒瘡癰,單味煎湯內服,同時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馬齒莧(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大劑量用一兩至二兩;新鮮者可用二兩至四兩,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馬齒莧為治菌痢的要藥,以用新鮮者效果較佳。本品在近年來應用范圍有所發展,如用治百日咳、肺結核及化膿性疾患等。由于本品原可做蔬菜食用,即使大量應用也很安全,故是一味值得重視的藥品。

鴨膽子

【藥用】本品為苦木科植物鴨膽子樹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大腸經。

【功效】治痢,抗瘧。

【臨床應用】1.用于久痢、休息痢。

鴨膽子為治休息痢的要藥,凡冷積久痢,乍輕乍重,或愈后復發,大便乍紅乍白,或硬或溏者,均可用本品單獨服用。

2.用于瘧疾。

鴨膽子單獨應用,又能治療瘧疾,有抗瘧作用。

此外,本品外用還能敷治贅疣、雞眼。

【處方用名】鴨膽子、苦參子(去殼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去殼取仁(切勿將仁敲破,以膠囊或桂圓肉或饅頭皮包果吞服。治痢,每次用十粒至十五粒,每天服三次,連服七天。治瘧,每次七至十二粒,每天服三次,連服五天至七天。外用適量,去殼打爛敷局部。

【按語】1.鴨膽子一藥,在本草文獻方面,使載于清代《本草綱目拾遺》,原為治冷痢久瀉的要藥。近人根據前人對于冷痢癥狀的描述,用治阿米巴痢疾,療效頗好。并且由于本品能治阿米巴痢疾,有殺滅阿米巴原蟲的作用,故又試用本品殺滅瘧原蟲,在臨床上用治瘧級,也具有很好療效。

2.本品對腸胃道有刺激作用,凡脾胃虛弱者禁用。

【方劑舉例】鴨膽丸《醫編》:鴨膽仁、文蛤、枯礬、川連、朱砂為衣。治冷痢。

解毒生化丹《衷中參西錄》:鴨膽子、三七、金銀花、白芍、甘草。治痢疾失治,氣血兩虧,腸中腐爛,所下之物,色臭腐敗。

橄核蓮

【藥用】本品為爵床科植物橄核蓮的葉或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痢疾、腹瀉,咽喉腫痛及肺熱咳嗽等癥。

本品味甚苦,有清熱解毒作用,適用于細菌性痢疾、腸炎腹瀉、急性扁桃體炎及急性支氣管炎等病而見熱性癥候者,可單味應用;也可配合清熱藥如金銀花、黃芩等同用。上海市售成藥“抗炎寧”糖衣片,即是用本品制成的,每次吞服四至六片,每天三至四次。有些地區將本品制成注射用針劑,專供肌肉注射。

2.用于瘡癤腫毒,蛇蟲咬傷等癥。

本品用于瘡癤腫痛,蛇蟲咬傷等癥,可配合蒲公英、野菊花等藥,一面煎湯內服,一面用本品鮮草搗爛外敷,可解毒消腫而除痛。

此外,本品在臨床上又可用于傳染性肝炎、肺結核等疾患。

【處方用名】一見洗、穿心蓮、橄核蓮(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本品味甚苦,勝過黃連,入煎劑,一般用量不宜過大,如劑量過大,可能引起惡心嘔吐,故以研粉裝入膠囊或扎成片劑吞服,較為方便,又可節約藥物,每次吞服三分至六分,每天二次至三次。外用適量。

小飛蓬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小飛蓬的全草。

【功效】清熱解毒,止瀉。

【臨床應用】用于痢疾,腹瀉不止。

本品功能清熱解毒,并有止瀉作用,對于細菌性痢疾及急、慢性腸炎,可單用本品一兩(鮮草用一兩五錢),煎汁加糖服;也可配合馬齒莧、辣蓼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小飛蓬(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

雞眼草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雞眼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甘、淡,涼。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止瀉。

【臨床應用】1.用于濕熱黃疸等癥。

本品清熱解毒,并有利濕作用,配合茵陳、金錢草、田基黃等藥同用,治療濕熱黃疸等癥。

2.用于腹瀉、痢疾。

本品有利濕止瀉作用,對于腹瀉、痢疾都可應用。臨床常配合馬齒莧、車前草、辣蓼等同用。

【處方用名】雞眼草、螞蚊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大劑量可用二兩,煎服。

葉下珠

【藥用】為大戟科植物葉下珠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微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止瀉,平肝明目。

【臨床應用】1.用于腹瀉、痢疾。

本品有解毒止瀉的功效,治療腸炎腹瀉及細菌性痢疾,可單用本品一兩,煎服;也可配合老鸛草一兩同用。

2.用于風火赤眼及夜盲癥。

本品清熱平肝而明目,故可用于風火赤眼及夜盲癥。在治療夜盲癥時,可用鮮草一兩至二兩,加鴨肝二、三個同燉湯,熟后,吃鴨肝及湯。

【處方用名】葉下珠(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

綠豆(附:綠豆衣)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綠豆的種子。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心、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暑。

【臨床應用】用于暑熱煩渴,瘡毒癰腫等癥。

本品有清熱解暑、除煩、解毒等功效,故可治上述諸癥。民間在夏季常用綠豆煮湯冷飲,以解暑熱。

此外,本品又可用以解附子、巴豆毒,可用綠豆四兩、生甘草二兩,煎汁候冷,頻頻飲服。

【處方用名】綠豆(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大劑量可用四兩,煎服。

【附藥】綠豆衣:本品即綠豆的種皮。性味甘寒。功能解熱毒,退目翳。它的清熱消暑作用,比綠豆較好。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綠豆飲《證治準繩》:綠豆、黃連、干葛、甘草。治誤服熱毒之劑,煩躁悶亂,做吐狂渴者。

七葉一枝花

【藥用】本品為百合科植物七葉一枝花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有小毒。入肝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解痙。

【臨床應用】1.用于熱毒瘡瘍、惡瘡、咽喉腫痛、蛇蟲咬傷等癥。

本品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與金銀花、連翹等配伍應用,治熱毒瘡瘍;與鬼針草等同用,治毒蛇咬傷。

2.用于癌腫。

七葉一枝花用于癌腫,常與石見穿、半枝蓮、夏枯草等藥配伍應用。此外,本品尚可用于小兒高熱驚風抽搐。

【處方用名】七葉一枝花(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七葉一枝花原名為蚤休,又名重樓,俗稱草河車。但上海地區中藥店所售的蚤休(草河車),原植物為蓼科的拳參,故為了避免品種混淆起見,只稱本品為七葉一枝花。

2.本品清熱解毒的功效頗好,用于小兒高熱驚風抽搐,系取它苦寒降泄的作用,以達清熱定驚的目的。

半枝蓮

【藥用】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開頭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辛,涼。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臨床應用】1.用于熱毒瘡瘍,毒蛇咬傷,以及肺癰等癥。

半枝蓮用治癰腫瘡瘍,有解毒、消腫作用;用治毒蛇咬傷也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可單獨應用,或配合清熱解毒藥同用,既可內服,也可外用,用治肺癰,可配合魚腥草、開金鎖等同用。

2.用于肺癌、以及腸胃道癌癥。

本品用于肺癌,常與蜀羊泉、尋骨風、魚腥草等配合應用;用于胃腸道癌癥,常與白花蛇舌草、石見穿、八月禮、半邊蓮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利尿、祛瘀止血,可用于腹水及損傷出血等癥。

【處方用名】半枝蓮(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半枝蓮一藥,原名開頭草,別名為狹葉韓信草,一般在開花時采全草入藥。因它的小花交互對生,集成偏側總狀花序,形如牙刷,故俗稱牙刷草。

2.本品原用于毒蛇咬傷及瘡癰腫毒等癥;近年來在臨床上用于肝炎、肝腫大、肝硬化腹水、癌腫及吐血損傷出血等癥。

白英

【藥用】本品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入肝、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祛風濕。

【臨床應用】1.用于感冒發熱,乳癰、惡瘡等癥。

白英味苦微寒,功能清熱解毒,用治感冒發熱、乳癰等,可配合蒲公英、銀花、一見喜等藥同用。

2.用于濕熱黃疸、腹水等癥。

白英有利尿作用,治療濕熱黃疸或腹水腫痛、小便不利者,可配合金錢草、茵陳等藥同用,使水濕之邪從小便排泄。

3.用于風濕痹痛。

白英有祛風濕作用,用于風濕痹痛,可與秦艽、槍活、獨活等藥同用。

近年來用本品配伍蛇莓、龍葵、白花蛇舌草等藥,用于肺癌以及胃腸道癌腫等癥。

【處方用名】白英、蜀洋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大劑量可用一兩至二兩,煎服。

龍葵

【藥用】本品為一年生茄科植物龍葵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微甘,寒。有小毒。

【功效】清熱解毒,散結,利尿。

【臨床應用】1.用于咽喉腫痛,癰腫疔毒等癥。

龍葵有清熱解毒和散結的作用,治療咽喉腫痛,可配合土牛膝、筋骨草、大青葉等藥同用。治療外科癰腫疔毒,可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內服可配合地丁草、野菊花、蒲公英等藥同用。

2.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等癥。

本品兼有利尿作用,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癥,可配合澤瀉、木通等藥同用。

近年來在臨床上常用本品治療癌腫,可配合蛇莓、白花蛇舌草、白英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龍葵、龍葵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大劑量可用一兩,煎服。

【按語】據古代文獻記載,服食本品可解勞少睡。現在臨床上試用本品作為避倦防睡藥,在實踐中體會到用本品治昏昏欲睡似有一定療效,值得做進一步研究。

蛇莓

【藥用】本品為薔薇科植物蛇莓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甘、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散結。

【臨床應用】用于癰腫疔瘡,瘰歷結核,癌腫,蛇蟲咬傷,水火燙傷等癥。

本品清熱解毒,并能散結,用于癰腫疔毒、瘰歷結核,可配蒲公英、地丁草、野菊花、夏枯草等藥同用;用于癌腫,可配合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等藥同用;用于水火燙傷,可配虎杖根同用。

【處方用名】蛇莓、蛇果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白花蛇舌草

【藥用】本品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甘、淡,涼。入胃、大腸、小腸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

【臨床應用】1.用于腸癰(闌尾炎),瘡癤腫毒等癥。

本品與紅藤、敗醬草等同用,可用治腸癰;與銀花、連翹等同用,可治療瘡癤腫毒等癥。

2.用于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等癥。

本品與山梔、黃柏、茵陳等同用,治濕熱黃疸;與白茅根、車前子、茯苓等同用,可治小便不利等癥。

近年來,本品又用治各種癌癥,療效待進一步觀察。此外,還可用于肺熱咳嗽、咽喉腫痛擊毒蛇咬傷等癥。

【處方用名】白花蛇舌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二兩,煎服。

鳳尾草

【藥用】本品為鳳尾蕨科植物鳳尾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寒。

【功效】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痢疾、腹瀉、小便淋痛不利,濕熱帶下等癥。

本品有清熱利濕之功,用于痢疾、腹瀉,可配合辣蓼、馬齒莧等藥同用;治療小便淋痛不利、濕熱帶下,可配萹蓄、瞿麥、海金沙、碎米蕎等同用。

2.用于咽喉腫痛,尿血,便血,痔瘡出血等癥。

本品功能涼血解毒,用于咽喉腫痛,可配大青葉、板藍根等藥同用;用于尿血、便血、痔瘡出血,可配側柏葉、大薊、小薊、藕節炭、蒲黃炭、等藥同用。

3.用于胃腸道癌腫。

臨床上有以本品配合半枝蓮、半邊蓮、藤梨根等藥,用于胃癌、腸癌等癥。

此外,本品又可配合垂盆草、田基黃、平地木、蒲公英、金錢草等藥,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

【處方用名】鳳尾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尿路感染方《中醫普及教材》:鳳尾草、蒲公英、萹蓄、車前草。治尿頻、尿急、尿道澀痛。

豬殃殃

【藥用】本品為茜草科植物豬殃殃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辛,微寒。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臨床應用】1.用于瘡癤腫毒,腸癰腹痛,癌腫,蛇蟲咬傷等癥。本品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用于瘡癤癰腫,可配合蒲公英、地丁草等藥同用;用于腸癰腹痛,可配合紅藤、大黃等藥同用;近年來臨床上又試用于癌腫或白血病,常配合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龍葵、馬蹄金、忍冬藤、枸杞根、丹參、黃精、等藥同用。又本品可治蛇蟲咬傷,可用鮮草搗爛外敷并煎汁內服。

2.用于水腫、小便淋痛不利。

本品又能利尿消腫,用于水濕腫滿或小便淋痛不暢等癥,可配合杠板歸、車前草、海金沙、金錢草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豬殃殃(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大劑量可用二兩,煎服。外用適量。

天葵子

【藥用】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塊根。

【性味與歸經】甘,寒。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臨床應用】1.用于瘰歷,乳癰,瘡瘍等癥。

本品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臨床常與象貝、牡蠣、夏枯草、玄參等配伍治療瘰歷;與蒲公英、鹿角霜等配伍治療乳癰;與銀花、連翹、地丁草等配伍治療瘡癰等癥。

2.用于肝癌、乳癌、淋巴腫瘤等癥。

天葵子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因此,近年來用于肝癌、乳癌、淋巴腫瘤等疾病,臨床常與七葉一枝花、八月禮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天葵子(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藤梨根

【藥用】本品為彌猴桃科植物彌猴桃的根。

【性味與歸經】酸、澀,涼。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利尿止血。

【臨床應用】1.用于各種癌癥。

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臨床常與野葡萄藤、半枝蓮、半邊蓮、白茅根等配伍,使用于各種癌癥,尤其對于腸胃道方面的癌癥應用更多。

2.用于風濕骨痛,以及黃疸等癥。

藤梨根能祛風除濕、利尿,可配合尋骨風、絡石藤、防己等用于風濕骨痛;配蒲公英、田基黃等治黃疸。

【處方用名】藤梨根、彌猴桃根(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

豬膽汁

【藥用】本品為豬的膽汁。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心、肝、膽經。

【功效】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用于目赤腫痛、肺熱咳嗽、百日咳、濕熱黃疸等癥。

豬膽汁的清熱解毒作用比較顯著,為臨床所常用。如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以及小兒百日咳,都可單用本品隔水蒸熟飲服;用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也可配合白花蛇舌草、平地木等同用。此外,據報導對黃疸傳染性肝炎也有一定療效。

【處方用名】豬膽汁(用新鮮的膽汁或煎熬成膏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燉服,膽汁膏每服三分。

【按語】動物的膽汁供藥用的頗多,如鴨膽汁治百日咳;羊膽汁用治肺結核;蛇膽汁用治目疾、風濕痛;熊膽汁用治肝熱目赤、熱摁抽搐等。但是,青魚膽有毒,不宜服用。

第五節 清熱燥濕藥

清熱燥濕藥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用于濕熱內蘊或濕邪化熱的癥候,如心煩口苦、小便短赤、泄瀉、痢疾、黃疸、關節腫痛、耳腫疼痛流膿等病癥。

本節中黃連、黃芩、黃柏、龍膽草等,亦為常用的瀉火解毒藥,宜互相參證。

清熱燥濕藥一般不適用于津液虧耗或脾胃虛弱等癥,如須使用,亦應分別配伍養陰或益胃藥同用。

黃連

【藥用】本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或同屬植物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心、肝、膽、胃、大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濕熱內蘊、胸中煩熱痞滿、舌苔黃膩,黃疸,以及腸胃濕熱留戀、嘔吐、瀉痢、痔瘡等癥。

黃連清熱燥濕的作用很強,配黃芩、大黃等,能治濕熱內蘊之癥。對濕熱留戀腸胃,常配合半夏、竹茹以止嘔,配木香、黃芩、葛根等以治瀉痢。

2.用于熱病高熱、口渴煩躁、甚至神昏譫語,心火亢盛、失眠、心煩、血熱妄行、吐血衄血,以及熱毒瘡瘍等癥。

黃連為瀉火解毒要藥,對熱病高熱、心火亢盛,有良好療效,常配合山梔、連翹等同用;對于血熱妄行,可配伍黃芩、大黃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配伍赤芍、丹皮等藥同用。

此外,黃連還可用于胃火熾盛的中消證,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外用以黃連汁點眼,可治火盛目赤;涂口。可治口舌生瘡。

【處方用名】川連、川雅蓮、細川連、小川連(生用,清熱瀉火)、炒川連(炒用,減低寒性)、姜川連(姜汁拌炒,用于止嘔)、酒炒川連(酒拌炒,上行,清上焦火)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研粉吞服,每次三至五分,每日服二至三次。

【按語】1.黃連性寒,味甚苦,功能瀉心火、解熱毒,為治痢止嘔的要藥。

2.本品配以黃芩、山梔等,則瀉火而解熱毒;配以大黃、黃芩,則瀉火而止吐衄,且可治目赤口瘡;配木香,則清熱止痢而除腹痛;配竹茹,則清胃熱而止嘔吐;配吳茱萸,則和肝胃而治胃痛泛酸;配天花粉、知母、生地,則清胃火而治消渴;配朱砂,則瀉心火而安神。

【方劑舉例】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黃連、黃芩、黃柏、山梔。治瘡毒。

香連丸《和劑局方》:黃連、木香。治下痢腹痛,里急后重。

左金丸《丹溪心法》:黃連、吳茱萸。治吞吐酸水。

黃芩

【藥用】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心、肺、膽、大腸、小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

【臨床應用】1.用于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癥。

黃芩清熱燥濕作用頗強,對濕溫發熱,可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腹痛,又常與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對于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綿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2.用于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熱毒瘡瘍等癥。

黃芩能清實熱,瀉肺火。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山梔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銀花、連翹等藥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動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黃芩、淡黃芩、淡芩、子芩(生用,清熱瀉火)、炒黃芩(炒用,減弱寒性,用于安胎)、酒炒黃芩、酒芩(酒炒用,清上焦濕熱)、黃芩炭(炒治黑色,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黃芩能瀉上焦肺火,清腸中濕熱,為臨床常用藥物。本品配以柴胡,則清透解熱;配桑白皮,則瀉肺火;配黃連,則清熱瀉火而燥濕;配白芍,則清熱止痢而除痛;配白朮,則清熱補脾而安胎。

【方劑舉例】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黃芩、滑石、蔻仁、通草、豬苓、茯苓、大腹皮。治濕溫身熱。

黃芩瀉肺湯《張氏醫通》:黃芩、大黃、連翹、山梔、苦杏仁、枳殼、桔梗、薄荷、生甘草。治肺熱喘嗽,里實便秘。

黃芩湯《傷寒論》:黃芩、芍藥、甘草、大棗。治太陽、少陽合病下利。

黃柏

【藥用】本品為云香科植物黃蘗或黃皮數除去外皮的樹皮。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腎、膀胱、大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虛熱。

【臨床應用】1.用于濕熱瀉痢、濕熱黃疸,以及小便淋瀝澀痛、赤白帶下,陰部腫痛、足膝腫痛、萎軟無力等癥。

黃柏清熱燥濕之力,與黃芩、黃連相似,但以除下焦之濕熱為佳。治瀉痢合黃芩、黃連;療黃疸合梔子、茵陳;如配蒼朮、牛膝,可用于足膝腫痛、下肢萎軟無力、配合知母、生地、竹葉、木通,可用于小便淋澀熱痛;配合白芷、龍膽草,可用于帶下陰腫。

2.用于熱毒瘡瘍,濕疹等癥。

黃柏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頗好,用治濕熱瘡瘍、濕疹之癥,既可內服,又可外用;內服配黃芩、梔子等藥同用,外用可配大黃、滑石等研末撒敷。

3.用于陰虛發熱,或夢遺滑精等癥。

黃柏除清實熱外,尚能清虛熱以療潮熱骨蒸,瀉腎火以療夢遺滑精,常合知母、地黃等同用。

【處方用名】川柏、川黃柏(生用,瀉實火)、鹽水炒黃柏(鹽水炒,清虛熱,瀉腎火)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黃柏、黃芩、黃連三藥,都是苦寒的藥品,均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但黃柏瀉腎火而退虛熱,且能除下焦濕熱;黃芩則以清肺熱為專長,又能安胎;黃連瀉心火而除煩,善止嘔逆。這是三藥不同之點。因此,一般所謂黃芩治上焦、黃連治中焦、黃柏治下焦的說法,就是根據黃芩清肺火、黃連止嘔逆、黃柏瀉腎火的特點而來的。但是,現在臨床上作為清熱解毒藥應用時,芩、連、柏三藥都是通用的,沒有上述這樣嚴格的區分。

【方劑舉例】梔子柏皮湯《傷寒論》:黃柏、梔子、甘草。治傷寒身黃發熱。

易黃散《傅青主女科》:黃柏、山藥、車前子、芡實、白果。治下焦濕熱,白濁帶下。

滋腎丸《蘭室秘藏》:黃柏、知母、肉桂。治下焦邪熱,口不渴而小便秘。

胡黃連

【藥用】本品為玄參科植物胡黃連的根莖與根。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肝、胃、大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退骨蒸。

【臨床應用】1.用于濕熱下痢及痔瘡等癥。

本品有類似黃連除濕熱和解毒的功效,故對于濕熱下痢及濕熱痔瘡等癥均可應用。

2.用于陰虛發熱,潮熱骨蒸,小兒疳熱等癥。

本品與知母、青蒿、地骨皮、銀柴胡、秦艽、鱉甲等配伍,可治陰虛發熱,午后潮熱;與黃連、蘆薈等同用,可治小兒疳熱等癥。

【處方用名】胡黃連(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胡黃連丸《博濟方》:胡黃連、丁香、蜜陀僧、肉豆蔻、檳榔、樸硝、訶子、麝香、綠豆末。治疳疾瀉痢。

龍膽草

【藥用】本品為龍膽科植物龍膽草或其變種的根莖及根。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肝、膽經。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定驚。

【臨床應用】1.用于濕熱黃疸、白帶、陰囊腫痛等癥。

龍膽草善除下焦濕熱,治濕熱黃疸常配茵陳、梔子同用;治下部濕熱可配苦參、黃柏同用。

2.用于頭痛、目赤、胸脅刺痛,以及小兒驚癇抽搐等癥。

龍膽草為瀉肝膽實火的要藥,對肝火上炎的癥候,多配合梔子、黃芩等應用;小兒驚風、手足抽搐由肝經熱盛所致者,可用龍膽草以瀉實火,配鉤藤、牛黃以息風定驚,火退風息,驚搐自止。

【處方用名】龍膽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龍膽草善瀉肝膽實火,除下焦濕熱。配以柴胡、山梔、黃芩,則清肝瀉火;配木通、車前子、澤瀉,則清利濕熱;配黃連、牛黃、鉤藤,則瀉火定驚;配茵陳、郁金、黃柏,則利濕退黃。

【方劑舉例】龍膽瀉肝湯《和劑局方》: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甘草。治肝膽實火上逆、脅痛口苦、耳聾耳腫,及肝膽濕熱下注、小便淋濁、下疳潰爛、囊癰便毒、陰癢陰腫等癥。

秦皮

【藥用】本品為木犀科植物大葉梣(苦櫪白蠟樹)的干皮或枝皮。

【性味與歸經】苦、澀,寒。入肝、膽、大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清肝明目。

【臨床應用】1.用于濕熱下痢,里急后重等癥。

本品既有清化濕熱的作用,又有收澀止痢的功效,對濕熱下痢、里急后重,常配伍白頭翁、黃連、黃柏等同用。

2.用于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等癥。

本品兼有清肝泄熱的作用,故可用于目赤腫痛等癥,可與黃連、竹葉等配伍同用;也可用以煎汁洗眼。

【處方用名】秦皮、北秦皮(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秦皮與黃連皆有治熱痢、消目赤腫痛的功效,但黃連苦寒清熱之力較大,且能瀉心火,止嘔除煩,臨床應用范圍較為廣泛;秦皮則性澀收斂,可用于濕熱帶下。

【方劑舉例】秦皮散《證治準繩》:秦皮、滑石、黃連。治風毒赤眼、痛癢澀淚,昏暗羞明。

苦參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苦參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心、肝、小腸、大腸、胃經。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殺蟲。

【臨床應用】1.用于濕熱下痢,黃疸,赤白帶下,陰部瘙癢等癥。

苦參清化濕熱,并能導濕熱滲于下竅,故適用于上述諸癥,常與黃柏、龍膽草等合用。

2.用于周身風癢,疥瘡頑癬,麻風等癥。

苦參祛風而化濕,且能殺蟲,用于周身風癢,疥瘡頑癬,常合赤芍、地黃、白蘚皮等同用;用于麻風,常與大風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清熱痢尿,可用于濕熱內蘊、小便不利之癥。

【處方用名】苦參、苦參片(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苦參清熱治痢的功效,與黃連相近;除下焦濕熱,也與黃柏、龍膽草等相似。但它又能祛風、殺蟲而止癢,可用治皮膚濕疹、瘙癢等癥,這是苦參的特長。

【方劑舉例】治痢散《醫學心悟》:苦參、葛根、赤芍、山渣、陳皮、麥芽、陳松羅茶。治痢疾。

苦參散《證治準繩》:苦參、丹參、蛇床子。治一切疥及風瘙癢,瘙之成瘡。

白蘚皮

【藥用】本品為云香科植物白蘚的根或根皮。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脾、胃、膀胱、小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臨床應用】用于濕熱瘡毒、遍身膿窠、黃水淋漓,以及皮膚瘙癢、瘡癬疥癩、陰部腫痛等癥。

白蘚皮為祛風、除濕熱的藥品,并可滲濕熱于下竅,適用于瘡癬濕癢等癥,常配合苦參、地膚子等藥同用,既可內服,亦可煎湯外洗。

【處方用名】白蘚皮、白鮮皮(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四物消風飲(驗方):生地、當歸、川芎、赤芍藥、白蘚皮、荊芥、防風、柴胡、獨活、薄荷、蟬衣、紅棗。治游風丹毒。

第六節 清虛熱藥

清虛熱藥性多寒涼,具有涼血退虛熱的功效,適用于骨蒸潮熱、低熱不退等癥。

銀柴胡

【藥用】本品為石竹科植物銀柴胡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入腎、胃經。

【功效】涼血,退虛熱。

【臨床應用】用于陰虛發熱,小兒疳熱等癥。

銀柴胡退熱而不苦泄,為清虛熱的要藥,常與青蒿、地骨皮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銀柴胡(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銀柴胡和柴胡不是同一科屬的植物,功效亦異。柴胡清輕上升,善于達表泄熱,且能疏肝解郁,臨床應用較為廣泛;銀柴胡只用于涼血,專清陰分不足之虛熱,既無升散透發的力量,亦無疏肝的功效。

【方劑舉例】柴胡清肝湯《證治準繩》:銀柴胡、梔子、連翹、黃芩、人參、川芎、桔梗、甘草、龍腦薄荷。治小兒肝疳,煩渴躁急。

地骨皮

【藥用】本品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及枸杞的根皮。

【性味與歸經】甘、淡,寒。入肺、腎經。

【功效】清熱涼血,退虛熱。

【臨床應用】1.用于肺熱咳嗽、氣喘,或痰中夾血等癥。

邪熱襲肺,肺失肅降,則上逆而為喘咳;熱傷肺絡,絡損則血溢,夾于痰中,則為痰中有血絲。地骨皮能清泄肺熱,肺熱除則肺氣清肅,喘咳等癥自可減除,常與桑白皮等同用。

2.用于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等癥。

地骨皮入血分而涼血,故亦可用于吐血、衄血等癥,可與白茅根、側柏葉等配用。

3.用于陰虛發熱等癥。

地骨皮善于退虛熱,對陰虛發熱、低熱不退等癥,尤為適宜,常與青蒿、鱉甲、白薇等藥配用。

【處方用名】地骨皮(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地骨皮與丹皮,都能涼血療虛熱,用于陰虛發熱。但地骨皮能清泄肺熱;而丹皮能清泄肝熱,且能清血分實熱,又可活血散瘀。這是兩藥主要不同點。

2.關于治療陰虛發熱方面,前人有“丹皮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的說法,但現在臨床上沒有如此嚴格的區分,且在用于陰虛發熱時,不論有汗或無汗,兩藥都可以同用。

3.枸杞的根,叫枸杞根,功與地骨皮(枸杞的根皮)相似。枸杞根在上海地區草藥店有售,常用于肺結核潮熱、低熱不退及高血壓等癥,一般用量為五錢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地骨皮湯《圣濟總錄》:地骨皮、鱉甲、知母、銀柴胡、秦艽、貝母、當歸。治虛勞骨蒸潮熱。

瀉肺散(原名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地骨皮、桑白皮、粳米、甘草。治肺火郁結、氣急喘咳、煩躁舌絳。

青蒿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青蒿或牡蒿或其它同屬植物的地上部份。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肝、膽經。

【功效】清熱解暑,退虛熱。

【臨床應用】1.用于暑熱外感、發熱、無汗,或溫熱病、發熱、惡寒、寒清熱重,以及瘧疾等癥。

本品氣味芳香,雖屬苦寒而不傷脾胃,有清解暑邪、宣化濕熱的作用,常與藿香、佩蘭、滑石等用于外感暑熱;和黃芩、半夏、竹茹等用于溫熱病寒熱往來及瘧疾等癥。

2.用于陰虛發熱、盜汗等癥。

本品又能退虛熱,可用于陰虛發熱或原因不明的低熱,常和秦艽、鱉甲、地骨皮等同用。

【處方用名】青蒿、香青蒿(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青蒿一藥,主要功用為清暑、退虛熱。它與柴胡都能用治瘧疾、往來寒熱等癥;但各有特點,柴胡擅長疏肝解郁,其性升散,多用有傷陰之慮;青蒿則清暑、泄熱,化濕而不傷陰,故常用于陰虛發熱等癥,然無升提清陽的功效。

【方劑舉例】蒿芩清膽湯《通俗傷寒論》:青蒿、黃芩、半夏、陳皮、枳殼、竹茹、茯苓、碧玉散。治外感濕熱之邪,留戀不解、微惡寒而發熱、有汗不解、頭重肢倦、胸悶痞滿等癥。

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青蒿、鱉甲、知母、生地、丹皮。治瘧疾及溫病之暮熱早涼汗解渴飲者。

清骨散《證治準繩》:青蒿、地骨皮、銀柴胡、胡黃連、秦艽、鱉甲、知母、甘草。治骨蒸勞熱。

白薇

【藥用】本品為蘿藦科植物白薇的根及根莖。

【性味與歸經】苦、咸,寒。入肝、胃經。

【功效】清熱涼血。

【臨床應用】用于熱病邪入營血、身熱經久不退,肺熱咳嗽,以及陰虛內熱、產后虛熱等癥。

白薇既能清實熱,又能清虛熱,故能治療上述諸癥。在臨床上,一般用于清虛熱者居多,常與青蒿、銀柴胡等配伍同用;治肺熱咳嗽,可與前胡、枇杷葉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有利尿作用,可用治小便赤澀熱痛。

【處方用名】嫩白薇、香白薇(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白薇是一味清血熱的藥物,與銀柴胡、地骨皮、青蒿等的功效相近,都能用于清虛熱,故這四味藥之間,經常配合應用。但本品長于清解,能透邪外達,這一點與青蒿相似;而銀柴胡、地骨皮僅能清血熱于內,不能透達血熱于外。本品又能清泄肺熱,可用治肺熱咳嗽,這一點與地骨皮相似;而銀柴胡、青蒿則無此作用。又白薇尚有利尿作用,尤為它的特點。

【方劑舉例】白薇湯《本事方》:白薇、當歸、人參、甘草。治產后血虛發熱暈厥,亦治一般虛熱。

葎草

【藥用】本品為大麻科植物葎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甘、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退虛熱。

【臨床應用】1.用于肺熱咳嗽。

本品甘苦而寒,功能清熱解毒,用于肺熱咳嗽,可配伍魚腥草、鴨跖草、忍冬藤等藥同用。

2.用于小便不利、尿道刺痛等癥。

本品有利尿作用,并能清熱解毒,對于濕熱下注膀胱引起的小便不利,或尿道刺痛,或尿中有血等癥,可配合鳳尾草、萹蓄、冬葵子、海金沙、烏蘞莓、白茅根等同用。

3.用于肺癆咳嗽,午后潮熱等癥。

本品有退虛熱的功效,用治上述病癥,可配合百部、黃芩、丹參、地骨皮等藥同用。

此外,還有用本品治皮膚濕疹或皮膚瘙癢等癥,配合蒼耳草等藥煎湯外洗;治療蛇蟲咬傷、瘡瘍腫痛,用鮮草適量,洗凈,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葎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清熱藥應用注意事項

一、清熱藥品種繁多,性能各異,在應用時必須根據熱證類型及邪熱所在部位,選則相適應的清熱藥進行治療。

二、清熱藥又必須根據兼夾病癥予以適當配伍,如表邪未盡里熱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濕熱者可配利水滲濕藥;熱盛里實者可配攻下藥;熱盛動風者,可配息風藥、熱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開竅藥;血熱妄行者可配止血藥;邪熱傷陰者可配養陰藥等。此外,如里熱氣血兩燔,又可清氣涼血相兼同用。

三、清熱藥必須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傷陽;苦寒燥濕藥又可能傷陰,應予慎用。

四、清熱藥應用時,必須視病情輕重及藥物質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其它具有清熱功效的藥物

1.清心:燈心草(利水滲濕藥)、麥冬(補虛藥)

2.清肝:桑葉、菊花(解表藥)、蘆薈(瀉下藥)、車前子(利水滲濕藥)、羚羊角、鉤藤、石決明、珍珠母、紫齒貝(平肝息風藥)

3.清泄大腸:馬兜鈴(化痰止咳平喘藥)

4.清暑:滑石(利水滲濕藥)

5.清熱生津:茅根(止血藥)

6.清熱安胎:苧麻根(止血藥)

7.涼血清心:丹參、郁金(活血祛瘀藥)

8.涼血祛風:凌霄花(活血祛瘀藥)

9.涼血消癰:絡石藤(祛風藥)

10.清熱燥濕:大黃(瀉下藥)

11.清熱化濕:海桐皮(祛風濕藥)

12.清熱解毒:牛蒡子、菊花、升麻(解表藥)、大黃(瀉下藥)、金錢草、垂盆草(利水滲濕)、虎杖、豨簽草(祛風濕藥)、羚羊角(平肝息風藥)、甘草(補虛藥)。

13.清熱消腫止痛:冰片(開竅藥)

14.清虛熱:秦艽(祛風濕藥)

15.除熱止汗:櫓豆衣(平肝息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