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止血藥
凡功能制止體內外出血的藥物,稱為止血藥。
血液為人體重要的物質,凡出血之證,如不及時有效的制止,致使血液耗損,而造成機體衰弱,甚至危及生命,故止血藥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止血藥的主要適用于各部位出血病證,如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及創傷出血等。
止血藥的藥性各有不同,如藥性寒涼,功能涼血止血,適用于血熱之出血;藥性濕熱,能溫經止血,適用于虛寒出血;兼有化瘀作用,功能化瘀止血,適用于出血而兼有瘀血者;藥性收斂,功能收斂止血,可用于出血日久不止等。
止血藥應用注意事項
一、止血藥以其藥性區分有涼血止血、溫經止血、化瘀止血、收斂止血之不同,臨床應用須跟據藥性選擇相適應的藥物進行治療。
二、止血藥是治標之品,臨床應用需配合相應的藥物如清熱藥、溫熱藥、活血化瘀藥以及補益藥,以標本兼治之。
三、涼血止血藥一般忌用于虛寒之癥,溫經止血藥忌用于熱盛之癥,收斂止血藥主要適用于出血日久不止而無邪瘀之癥,以免留瘀留邪之弊。
四、大量出血每有氣隨血脫、亡陽、亡陰之癥,首應考慮大補元氣、急救回陽以及挽回氣陽,以免貽誤病機。
五、止血藥用量與用法各自不同,有需炒炭者(艾葉),有不需炒者(三七),有主要用于湯劑者(蒲黃),有直接研粉吞服者(白芨),有需用量較大者(仙鶴草),當各隨藥性用之。
仙鶴草
【藥用】薔薇科草本植物龍牙草AgrimoniapilosaLedeb.的地上部份。
【性味與歸經】苦、平。歸肝、肺、脾經。
【功效】止血,補虛
【臨床應用】1.用于多種出血病癥。
仙鶴草功能止血,作用廣泛,可用于身體各部份出血病癥,且無論寒、熱、虛、實者均可應用。可單獨服用,也可配合其它止血藥同用,常與旱蓮草相須為用。如屬于血熱妄行,可配合涼血、止血如鮮生地、赤芍、丹皮、側柏葉、藕節等品;如用于虛寒性出血,可配伍益氣補氣、溫陽止血如黨參、黃耆、熟地、白芍、炮姜、灶心土、艾葉等品。
2.用于脫力勞傷。
本品又有補虛強壯作用,可用治脫力勞傷之癥,民間稱之為“脫力草”,常與大棗同煎服。
【處方用名】仙鶴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大劑量一兩至二兩,煎服。
【按語】仙鶴草味苦性平,功擅止血,能治各部位出血病癥,無論寒熱虛實皆可應用,作用顯著,往往用為主藥,可視病因兼夾情況適當配伍之。民間用治脫力勞傷,稱之為“脫力草”亦殊有功也。此外,《滇南本草》稱本品能有治療赤白痢的記述,但現在臨床上只用它止血與補虛兩方面的作用,關于治痢這一點,值得做進一步的研究。
紫珠
【藥用】馬鞭草科灌木杜虹花CallicarpapedunculataR.Br.等的葉。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肝、脾、肺經。
【功效】止血,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多種出血病癥
紫珠草有較好的止血作用,能治療咯血、嘔血、鼻出血、尿血、便血、及子宮出血等出血癥候。尤以治肺胃出血證,療效更佳,可單味應用,也可配仙鶴草、旱蓮草等同用。此外,研末外摻,或取鮮葉搗爛外敷,還可治外傷性出血。
2.用于瘡癰腫毒,毒蛇咬傷等癥
治療瘡癰腫毒或毒蛇咬傷,可用紫珠草適量煎湯外洗,有解毒消腫的功效。
【處方用名】紫珠、紫珠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五錢,煎服。研粉吞服,每次1~2克。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11號止血粉(《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紫珠草、茜草、白芨。治各種出血。
白芨
【藥用】本品為蘭科植物白芨的塊莖。
【性味與歸經】苦、甘、澀,微寒。入肝、肺、胃經。
【功效】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臨床應用】1.用于咯血、嘔血、衄血、外傷出血等癥。
白芨收斂,功能止血,是一味止血藥。者要用于肺、胃出血病癥,可單獨應用,也可配阿膠(蛤粉炒)、藕節、生地等治咯血;配烏賊骨等治嘔血。
2.用于瘡瘍腫痛,潰瘍久不收口,手足皸裂等癥。
白芨又有消腫生肌之功,用治瘡瘍,不論已潰未潰均可應用,如瘡瘍初起未潰,配銀花、貝母、天花粉、乳香等有消散作用;如瘡瘍已潰、久不收口以及手足皸裂,有可奏生肌斂瘡之功,往往研粉外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于塵肺、肺癰、肺結核等病。
【處方用名】白及、白芨(洗凈,曬干,切片用)、白芨粉(研粉,吞服,開水調服或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三錢,煎服。研粉吞服或沖服每次2~3克。外用適量。
【按語】白芨苦甘微寒,功能止血,能入肺胃,為吐衄咯血之要藥。又能用治瘡瘍,未成者能予消散。已潰者可用于斂瘡生肌。此外,創傷出血,皮膚皸裂,用以外治亦頗有良效。唯邪熱熾盛時,亦未宜亂投也。據報導,本品治療肺結核病,與異煙??同用,有協同作用;對空洞性肺結核久不愈合,也可應用。
【方劑舉例】白芨枇杷丸(《戴氏方》)白芨、枇杷葉、阿膠(蛤粉炒)、藕節、生地汁。治咳血吐血。
止血湯(《中醫方劑臨床手冊》上海中醫學院編)白芨、仙鶴草、地榆炭、生槐花。治上消化道出血癥。
蠶豆花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蠶豆的花。
【性味與歸經】甘、微辛,平。
【功效】止血,止帶,降血壓。
【臨床應用】用于嘔寫、咯血、鼻衄、熱并發斑等癥。
本品有止血作用,用于咯血、嘔血,可配藕節同用;用治鼻衄,可配血余炭、白茅花等同用;用于熱病發斑,可配丹皮同用。
本品還可治療赤白帶下、高血壓,有止帶、降壓作用。
【處方用名】蠶豆花(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
【附藥】1.蠶豆衣:即蠶豆的種皮。有健脾利濕的作用,可用于浮腫,常與扁豆衣、冬瓜皮同用。一般用量為三錢到五錢,煎服。
2.蠶豆梗:即蠶豆的莖。有止血功效,可治咯血、嘔血。一般用量為五錢至一兩,煎服。如用新鮮嫩苗,止血效果更好,每用二兩至三兩,用冷開水洗凈搗爛攪汁服。
3.蠶豆莢:即蠶豆的莢殼。炒炭研細末,麻油調敷,可用于膿?瘡、水火燙傷。外用適量。
薺菜花
【藥用】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薺菜的帶花、果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甘、淡,涼。入肝、胃經。
【功效】止血,降壓,清熱利濕。
【臨床應用】1.用于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
本品具有涼血止血作用,對血熱妄行所致的咯血、嘔血、便血及婦女崩漏等癥,常配合側柏葉、旱蓮草等同用。
2.用于高血壓。
薺菜花有降壓作用,常用于高血壓,可單味應用;也可與佛耳草、槐花等配合應用。
3.用于腎炎、乳糜尿、痢疾等病癥
本品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用于腎炎、乳糜尿等具有濕熱癥狀者,可配聯機草、玉米須、車前草、大薊等同用;如用治痢疾,可與馬齒莧、弟錦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薺菜花(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
鐵莧菜
【藥用】本品為大戟科植物鐵莧菜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微苦、澀,平。
【功效】止血,止瀉,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鼻衄、咯血、便血、崩漏,以及外傷出血等癥
鐵莧菜功能止血,對于各種出血癥候,都可應用,臨床常配合側柏葉、茜草炭、旱蓮草、仙鶴草同用。對外傷出血,既可研細末外敷;亦可用鮮草適量,打爛外敷。
2.用于腹瀉、痢疾等癥
本品止瀉功效較好,對于腹瀉或痢疾等癥,都可配伍馬齒莧、地錦草、車前草、辣蓼等藥同用;如腹痛較甚,可配合木香同用。
3.用于稻田皮炎
鐵莧菜有清熱解毒作用,治療稻田皮炎,可配合小薊草、旱蓮草等,研細末,外撲患處;或用新鮮者洗凈,打爛、外敷。
【處方用名】鐵莧菜、海蚌含珠、血見愁(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抗銀片(《上海中成藥》)血見愁、狼毒。治銀屑病。
地錦草
【藥用】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地錦草或斑地錦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辛,平。
【功效】止血,止瀉,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尿血、便血、崩漏、痔瘡出血等癥。
本品有止血的功效,對于上列出血病癥,可配合仙鶴草、側柏葉、鐵莧菜、槐花等同用。
2.用于痢疾、腹瀉等癥。
本品又有止瀉的作用,臨床上用治痢疾、腹瀉,常配合馬齒莧、車前草、辣蓼等藥同用。
3.用于蛇咬傷,皮膚瘡毒等癥。
本品又能清熱解毒,對于蛇咬傷,皮膚瘡毒等癥,既可煎湯內服,又可用鮮草搗爛外敷患處。
此外,本品有可用于乳水不足,可用全草一兩至二兩,同鯽魚煮湯服。
【處方用名】地錦草(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大劑量可用二兩,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地錦草一藥,止血功效較好,故在有些地區稱為“血見愁”;但上海地區中藥店則稱鐵莧菜為“血見愁”。各地以“血見愁”為名的中草藥還有很多種植物(如茜草等),因此,在應用時須注意區別。
【方劑舉例】復方地錦片(《上海中成藥》)地錦草、辣蓼、車前草。治菌痢、腸炎。
艾葉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艾(栽培品)的葉。(少數帶莖)
【性味與歸經】苦、辛,溫。歸肝、脾、腎經。
【功效】溫經止血,散寒止痛。
【臨床應用】1.用于咯血、衄血、便血、月經過多、妊娠漏紅等病癥。
艾葉溫經止血,主要用于虛寒性的出血病癥,對婦女崩漏尤為臨床常用,可配當歸、阿膠等藥應用。對于血熱妄行的的咯血、衄血,也可用鮮艾葉配合涼血止血的鮮生地、側柏葉、鮮荷葉等藥同用。(即四生丸)
2.用于經行腹痛等癥。
艾葉辛溫散寒,對虛寒性的月經不調、腹痛等癥,有散寒止痛的作用,可配合吳茱萸、當歸、香附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陳艾炭(炒至黑色為度,用以止血)、生艾葉、蘄艾(生用,用以散寒止痛)、艾絨(搗制成絨,用以燒灸)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艾葉性溫而辛香,能暖氣血而溫經脈,逐寒濕而止冷痛,《金匱要略》的膠艾湯用以治崩漏下血,《本草綱目》認為是治經帶的藥品。因此,本品在婦科方面應用較多。
2.總的來說,艾葉所治的病癥,以下焦虛寒為主,如寒冷腹痛,經寒不調,都是取它散寒的功效。在止血方面,在臨床上也是用于虛寒性的出血病癥為主,所以,從溫經止血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有點類似炮姜的功效。
3.艾葉搗制成絨,為針灸常用的料品。用以燒針,則熱氣內注,具有溫熙氣血的作用。
【方劑舉例】膠艾湯《金匱要略》艾葉、阿膠、川芎、當歸、芍藥、地黃、甘草。治婦女沖任虛損,崩中漏下等癥。
灶心土
【藥用】本品為燒雜草與木材的土灶內的焦黃土。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脾、胃經。
【功效】收斂止血,溫中止嘔。
【臨床應用】1.適用于各種出血癥。
灶心土性溫而止血,故對出血癥屬于虛寒癥為宜。臨床多用于嘔血、便血等病癥,常配合地黃、阿膠、附子等藥同用。
2.用于嘔吐反胃、妊娠嘔吐等癥。
灶心土降逆止嘔作用較佳,藥性微溫有溫中功能,所以用于脾胃虛寒的嘔吐為多;對妊娠嘔吐也有很好的療效。脾胃虛寒的嘔吐常與半夏、干姜等藥配伍應用;對妊娠嘔吐可配合藿香、竹茹、生姜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灶心土、伏龍肝(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布袋包,先煎。或用二兩至四兩,煎湯代水。
【方劑舉例】黃土湯(《金匱要略》)灶心土、干地黃、白朮、阿膠、黃芩、熟附子、甘草。治大便下血等癥,屬于脾陽不足,統攝無權者。
大薊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甘,涼。入肝經。
【功效】涼血,止血。
【臨床應用】用于咯血、衄血、崩漏、尿血等癥
本品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咯血、衄血、崩中下血、尿血等癥,常與小薊、生地、蒲黃、藕節等藥配伍應用。此外,大薊鮮草,又可用于瘡癰腫毒,無論內服、外敷,都有散瘀消腫的功效。
【處方用名】大薊草、大薊(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鮮草可用一兩至二兩,煎服。外用適量。
【附藥】小薊: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兒菜或刻葉刺兒菜的全草。性味甘涼。入肝經。功能涼血止血。效用與大薊相似,但治療癰瘡腫毒的作用較大薊稍弱。現臨床上本品除用于各種出血癥外,又用于高血壓、肝炎、腎炎等病癥。處方用名為小薊或小薊草,炒炭用稱小薊炭。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五錢,大既量可用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十灰丸(《十藥神書》)大薊、小薊、側柏葉、茜草根、茅根、山梔、大黃、丹皮、棕櫚皮,燒炭存性。治吐血咯血。
側柏葉
【藥用】本品為柏科植物側柏的枝葉。
【性味與歸經】苦、澀,微寒。入肺、肝、大腸經。
【功效】涼血止血。
【臨床應用】用于各種出血病癥。
側柏葉生斂止血,且有涼血作用,故主要用于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病癥,如咯血、嘔血、鼻衄、尿血、便血及崩漏等,多與仙鶴草、蒲黃、藕節、生地等同用。
【處方用名】側柏炭(炒至外呈黑色為度)、生側柏葉(洗凈,曬干,切斷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側柏葉止血效用較好,為治療各種出血病癥的要藥。性屬寒涼,所以主要用于血熱妄行的出血癥;若虛寒性出血,本品又可配合干姜、艾葉等同用。研末,還可用于外傷出血。
2.近年來本品在臨床上應用于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發現它又有止咳祛痰的功效。
【方劑舉例】四生丸(《婦人良方》)生地黃、生側柏葉、生艾葉、生荷葉。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咽干口燥,舌絳脈數。
山茶花
【藥用】本品為茶科植物山茶的花。
【性味與歸經】微辛、甘,寒。入心、肝經。
【功效】清熱止血。
【臨床應用】用于吐血、衄血、腸風下血及水火燙傷等。
山茶花功能清熱止血,用于血熱引起的吐血、衄血、腸風下血等癥,可配合山梔、側柏葉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于水火燙傷。
【處方用名】山茶花、珠寶茶花(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羊蹄根
【藥用】本品為蓼科植物羊蹄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微澀,寒。
【功效】涼血止血,殺蟲治癬。
【臨床應用】1.用于鼻衄、咯血、便血、子宮出血等癥
本品功能涼血止血,用治各種出血病癥,可單用或配合其它止血藥同用。
2.用于疥瘡、頑癬、頭風白屑等癥
本品有殺蟲止癢的功效。治疥瘡,可用鮮根加醋,磨汁或搗汁,再加豬油調勻成膏,敷患處;治頑癬,可用鮮根洗凈,加醋磨汁涂患處;治頭風白屑(頭部脂溢性皮膚炎),用鮮根適量,加食鹽少許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羊蹄根、土大黃(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近年來再臨床上發現本品可使血小板增加,能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每天用本品五錢,加紅棗一兩,煎服。
2.此外,本品尚有緩瀉通便作用,可用于大便秘結。
【方劑舉例】羊蹄根散(《醫宗金鑒》)羊蹄根、枯白礬。治諸癬瘡濕癢。
萬年青根
【藥用】本品為百合科植物萬年青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苦、微甘,寒。有小毒。
【功效】涼血止血,強心利尿,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1.用于嘔血、咯血及婦女崩漏等癥。
本品有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治血熱所致的嘔血、咯血,可單用萬年青根五錢,煎服;也可以與仙鶴草等配伍應用。用治崩漏,可與雞冠花等配合同用。
2.用于心臟病水腫。
萬年青根既可強心,又可利尿,對心臟病水腫,用之甚為合適,可單味應用,也可配合黃耆、玉竹、丹參、茯苓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清熱解毒作用,可治白喉。
【處方用名】萬年青根、白河車(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新鮮者可用三錢至一兩,煎服。本品有小毒,不宜大量久服。
【附藥】萬年青葉:即萬年青的葉。有強心及利尿作用,可治心臟病氣急浮腫。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槐花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槐樹的花蕾。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入肝、大腸經。
【功效】涼血止血。
【臨床應用】用于便血、血痢、痣血、崩漏、咯血、衄血等癥。
槐花主要用于出血屬于血熱的病癥。本品善治下部出血,多用于便血、痣血等癥,常配合地榆等藥同用。如仙鶴草、白茅根、側柏葉等配伍,還可用至咯血、衄血等癥。
【處方用名】槐花炭、槐米炭(炒焦黑,用以止血)。、生槐花、生槐米(現多用于高血壓)。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槐角:一稱槐實。系槐樹的果實。性味功效與槐樹相似,主要用于便血與
痔瘡出血,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五錢。
【方劑舉例】槐花散(《沉氏尊生》)槐花、阿膠、當歸、地榆、生地、白芍、黃芩、枳殼、升麻、防風、側柏葉。治吐血便血。
地榆
【藥用】本品為薔薇科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莖。
【性味與歸經】苦、酸,微寒。入大腸經。
【功效】涼血止血,瀉火斂瘡。
【臨床應用】1.用于便血、血痢、痔瘡出血、尿血、崩漏等癥。
地榆涼血止血,善于治下部出血的病癥,尤其對痔血、便血等癥為常用之品,往往與槐花等藥配合應用。
2.用于燙傷、皮膚潰爛、流脂水、疼痛等癥。
地榆瀉火毒并有收斂作用,燙傷后,取生地榆研極細末,麻油調敷,可使脂水減少,疼痛減輕,愈合加速,為治燙傷要藥。
【處方用名】地榆炭(炒至外黑內呈老黃色為度。用以止血)、生地榆(研末,外用可治燙傷)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地榆性寒而降,功能涼血止血,瀉火解毒。前人說:「古者斷下多用之」。用治一切血癥,而以下焦血熱如腸風下血、血痢、崩漏等癥為主;其它如吐血、咯血、衄血,亦可應用。
2.過去一般用治便血,多用地榆炒炭。近年來經臨床實踐,體會到用生地榆治便血,也有一定效果。在必要時劑量可用五錢至一兩,煎服。
3.本品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除用于止血之外,還可應用于痢疾、燒傷、皮炎、濕疹及狂犬病等。
【方劑舉例】地榆丸(《證治準繩》)地榆、當歸、阿膠、黃連、訶子肉、木香、烏梅。治痢疾或血痢。
茜草(附:茜草藤)
【藥用】本品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莖。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肝經。
【功效】涼血止血,行血祛瘀。
【臨床應用】1.用于各種出血癥。
茜草涼血而止血,主要用于血熱妄行的各種出血病癥,多配合山梔、生地、地榆等藥應用。
2.用于婦女經閉,月經不調,產后惡露不下及跌撲損傷,關節疼痛,癰疽初起等癥。
茜草生用能行血祛瘀,凡瘀血阻滯之癥,都可應用。故應用較為廣泛,往往與桃仁、紅花、當歸、赤芍、丹皮等藥配伍應用。
【處方用名】茜草炭(炒至外黑內微焦為度,用以止血)、生茜草、茜草根(生用,有行血作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茜草藤:又名過山龍,即茜草的莖藤。有活血消腫的功效。能治跌撲損傷、瘡癰腫毒。既可內服,也可取鮮草搗爛外敷。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五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臨床應用本品時,一般認為生用則行血,炒炭則止血。但現在有人認為生用也有止血功效。
蒲黃
【藥用】本品為相蒲科植物水燭的花粉。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肝、心包經。
【功效】收斂止血,活血祛瘀。
【臨床應用】1.用于嘔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創傷出血等癥。
蒲黃藥性澀,收斂止血作用較佳,各種出血都可以應用,臨床上可以單用,也可配合仙鶴草、旱蓮草、茜草炭、棕櫚炭、側柏葉等同用。
2.用于心腹疼痛,產后淤痛,痛經等癥。
蒲黃生用又能活血祛瘀,故可用于瘀血阻滯引起的心腹疼痛等癥,常配合五靈脂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生蒲黃(曬干用,主要用于活血祛瘀)、蒲黃炭、炒蒲黃(用文火炒至黑色,用以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包煎。
【按語】1.蒲黃一藥,在《本經》上說它“利小便,止血,消瘀血”。這說明古代勞動人民在與疾病作斗爭的實踐中,認識到蒲黃既有止血的作用,又有活血祛瘀的功效。但是沒有明確指出他生用行血、炒用止血。至宋代《大明本草》上始有“破血消腫者,生用之;補血止血者,需炒用”的記載。明代《本草綱目》也有同樣敘述,因此,流傳下來。一般認為蒲黃生用性滑,行血消腫;炒黑性澀,功專止血。但跟據臨床實踐體會與近人報導,生蒲黃也具有一定止血作用,不論入湯劑煎服或用粉劑吞服,都可用以止血。至于炒炭之后,它的止血作用是否增強或降低,有待進一步研究。
2.生蒲黃有收縮子宮的作用,故孕婦忌服;臨床上用于產后子宮收縮不良、出血不止的病癥。
【方劑舉例】失笑散(《和局方劑》)蒲黃、五靈脂。治瘀結腹痛,一切氣痛瘀痛。
棕櫚炭
【藥用】本品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基部纖維狀檡莖炭化而成。
【性味與歸經】苦、澀,平。入肺、肝、大腸經。
【功效】收澀止血。
【臨床應用】用于咯血、衄血、崩漏、便血等癥
本品澀可收斂,固有收澀止血的功效,在臨床上用至咯血、衄血、便血等癥,常與側柏葉、血余炭、仙鶴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棕櫚炭、陳棕炭(斷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或入丸、散劑吞服,每次用量為三分至五分。
【方劑舉例】黑散子(《直指方》)棕櫚炭、血余炭、來年蓮蓬。治鼻衄。
血余炭
【藥用】本品為人的頭發經加工?成的塊狀物。
【性味與歸經】苦,平。入肝、胃經。
【功效】止血
【臨床應用】用于咯血、衄血、血淋、崩漏等癥。
本品有止血的功效,臨床上用治各種出血癥候,常與陳棕炭、側柏葉、藕節等配合應用。
此外,據文獻記載,血余炭又有補陰利尿作用,配滑石等,可治小便不通。
【處方用名】血余炭(?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如研末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
【方劑舉例】三灰散(《類證治裁》)血余炭、陳棕炭、絹灰。治崩漏下血。
藕節
【藥用】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蓮的根莖之間的節。
【性味與歸經】澀,平。入肝、肺、胃經。
【功效】收澀止血
【臨床應用】用于各種出血癥
藕節既能收澀,又能化瘀,故能止血而不留瘀,可用治各種出血的癥候,對嘔血、咯血等癥,尤為適宜,常配合白芨、茜草炭等同用。
【處方用名】生藕節(止血而兼有化瘀作用)、藕節炭(炒焦黑存性,用以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百草霜
【藥用】本品為燃燒柴草的鐵鍋底下所結成的煙煤,或是煙囪中的黑灰。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胃、大腸經。
【功效】止血,止瀉。
【臨床應用】1.用于咯血、嘔血、衄血及外傷出血等癥。
百草霜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內服可用治咯血、嘔血、衄血,常與藕節、側柏葉、茅根等藥配伍應用;又可外用止血,用于鼻衄及外傷出血等癥。
2.用于食積瀉痢等癥。
本品又能收斂止瀉,在臨床上用于食積泄痢,常與山渣、六曲、木香等同用;治挾熱下痢膿血者,可以配黃連研末同服。
【處方用名】百草霜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包煎。或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疏血丸(《醫宗金鑒》)百草霜、阿膠珠、藕節、側柏葉、茅根。治吐血。
牛角"角思"
【藥用】本品為牛角內的堅骨。
【性味與歸經】苦,溫。入心、肝經。
【功效】止血。
【臨床應用】用于崩漏、便血、痢血等癥
牛角"角思"性澀",有止血作用,與當歸、續斷、烏賊骨等藥配合,適用于婦女崩漏經多,故為婦科所常用;亦可用治便血、痢血。
【處方用名】牛角"角思"(用鐵砂拌炒至黃色,乘熱灑少許米醋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小牛角"角思"散(《千金方》)牛角"角思"、鹿茸、禹余糧、當歸、干姜、續斷、阿膠、烏賊骨、龍骨、赤小豆。治崩淋帶下。
墓頭回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苦??菜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微酸澀,微寒。入肝經。
【功效】收澀止血。
【臨床應用】用于崩漏、赤白帶下等癥。
墓頭回為收斂止血的藥物,且有泄熱的作用,適用于婦女崩漏、帶下屬于血虛有熱的病癥。治崩漏,可配合當歸、生地、赤芍等同用;治白帶,常配合金櫻子、苦參等同用。如癥屬虛寒或有瘀滯者,應予慎用。
【處方用名】墓頭回(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治帶片(《上海中成藥》)墓頭回、金櫻子、苦參、知母、蒼朮。治婦女白帶。
參三七
【藥用】本品屬五加科植物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溫。入肝、胃經。
【功效】祛瘀止血,活血止痛。
【臨床應用】1.用于吐血、衄血、便血等癥
三七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并有活血行瘀的功效,對人體各種出血均可應用,如兼有瘀滯現象者,尤為適合。可單獨應用,也可配合花蕊石、血余炭研粉吞服。
2.用于各種瘀滯疼痛與跌打傷痛等癥
本品能活血行瘀,尤長于止痛,用治瘀滯疼痛及傷痛,常單獨應用,或配合活血、理氣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三七、參三七、田七(洗凈,曬干,切片用)、三七粉(曬干研末)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每天二次至三次.本品價格昂貴,故臨床應用,多數是研粉吞服。
【按語】本品古稱“山漆”,主要是說它產于山間,功能止血,如漆黏物;現在多種于田間,故又稱“田七”。它的功用,主要為止血、化瘀、止痛三種,不論內服或外用,都有良好的療效。跟據臨床實踐體會,本品止血的功效頗為顯著,且有“止血不留瘀”的特點,故在大量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時候,可以應用。至于它的化瘀止痛作用也很明顯,適用于氣滯血阻諸痛,如跌撲損傷、癰瘡腫痛及創傷作痛等癥,為傷外科常用藥物,著名成藥“云南白藥”中即含有本品。
【方劑舉例】化血丹(《衷中參西錄》)三七、花蕊石、血余。治吐血、衄血、便血。
花蕊石
【藥用】本品為含蛇紋狀大理石的石塊。
【性味與歸經】酸、澀,平。入肝經。
【功效】止血化瘀。
【臨床應用】用于咯血、嘔血、衄血、外傷出血等癥
本品酸澀收斂,既能止血,又能化瘀,故適用于吐血、衄血而內有瘀滯的癥候,常與血余炭、三七等藥配合應用。此外,本品?過研細末外用,還可以用于創傷出血。
【處方用名】花蕊石、花乳石(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或?后研細,入丸、散劑吞服,每此服用量為一分至三分。外用適量。
其它止血的藥物
一、止血:荊芥、防風(解表藥)、荷葉(清熱藥)、鹿蹄草(祛風濕藥)、降香(活血祛瘀藥)、胡頹葉(化痰止咳平喘藥)阿膠、山茱萸(補虛藥)、烏梅(收澀藥)。
二、和血止血:當歸(補虛藥)
三、補血止血:龜板(補虛藥)
四、收斂止血:馬勃(清熱藥)、五倍子、赤石脂、禹余糧、石榴皮、刺猬皮、烏賊骨(收澀藥)。
五、涼血止血:梔子、白毛夏枯草(清熱藥)、代赭石(理氣藥)、黃藥子(化痰止咳平喘藥)、墨旱蓮(補虛藥)。
六、化瘀止血:五靈脂(活血化瘀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