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痢諸方
治脾胃虛冷,停水滯氣,凝而成涕,所下之痢,渾是白涕,宜吃此方,初得痢時,并無壯熱頭痛,方可吃此藥。
舶上硫黃一兩,細研如塵。
上以白面一分,鍋內炒令熟,放冷,于乳缽內,與舶上硫黃末同研令勻,滴熟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以止為度,空心,溫米湯下,若初得痢時,即不可吃此藥。
□
治脾胃氣冷,相刑于腎,土水相攻,寒濕交爭,所下之痢,全是清涎,有如雞卵清之類,宜吃此方,將舶上丸相間服。
石斛(去根) 白術 吳茱萸 續斷
風(各一分) 訶黎勒(逐個面裹,火炮熱,去核只使皮,秤半兩) 牡蠣(一分,火煨通赤)
以上細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早朝空心,溫米湯下五十丸,空心服。有壯熱不請吃,治三焦壅熱,其血流散,乘脾之虛,滲入大腸,而所下之痢,盡皆赤色,別無白痢相雜,并不壯熱,亦無心腹疼痛,診其脈上都洪大,脾脈外鼓而沉大,宜服此方,候上焦氣清,赤痢消減,忽變成白,忽赤痢減后,卻聞得小腹迸脹,即便修合后方吃取平安。
麻黃(去根) 防風 麥門冬(去心) 獨活
芥穗(各一分) 蒲黃(四銖)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后,熟湯調下,去滓服,候赤稍減,忽變成白,忽聞小腹膨脹,即修合后方吃也,治赤痢吃前方了,忽變成白,忽已校可,忽聞小腹膨脹,宜吃此方。
防風 甘草(炙,各一分) 芎 (半兩) 木香(三銖) 訶黎勒(面裹,火炮熟,去核,只使皮,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水一盞,煎取九分,空心和滓吃。
□
治水谷痢,所下痢并無赤色,只下黃涕,忽時下白沫,飲食減少,肌體黃瘦,宜服此方
訶子(面裹,火炮熟,去核,只使皮,一兩) 黃橘皮 白術 芎 (各半兩) 甘草(四錢) 肉豆蔻(一個) 舶上硫黃(一兩,細研)
上搗羅為細末,用舶上硫黃相和令勻,用薏苡仁作粉煮粥,丸如梧桐子大,急火焙干,每服五十丸,空心,溫米湯下,須是焙干,莫令損藥氣,治赤痢,所下之痢,渾是鮮血,忽有黯色,據候,多因使性瘀怒,傷損肝心正氣,忽因事爭打,傷損經絡,致有斯疾。
桑寄生(一兩) 獨活 木香 甘草(炙)
上為細末,水一盞,煎取八分,非時吃,每服二錢。
□
治疫毒痢并論(痢藥,須子細對證用之,取效如神,大抵此一集方,無不精妙,但要病藥相對。)
凡疫毒痢,一方一境,家家戶戶,更相染易,無不病,緣疫毒之痢,非獨一般,證候多端,根源奇異,雖神農、岐伯,尚以為大奇之病,后之學醫,未識其粗跡,豈知其津涯,但言白痢為冷,赤痢為熱,赤白為冷熱不和,不知有何經證,以白為冷,偏下暖藥,幸亦無差,以赤為熱,不知熱從何藏,愚者妄言,不過曰熱從肝心,因何無涼肝心必驗之一方,定治赤痢以行于世,以赤白為冷熱不和,又不知指稱何藏,愚者妄言,不過曰,冷熱氣不和,復不知因何無和氣藥一方,定可用治赤白痢,以存之方冊,醫家自不知病在五臟,從何而生,只務檢方行藥,幸而偶有所中,入且獲安,不幸而差之毫厘,所投之藥,乃暗中與戰,但病者不見痕跡,所傷無能知覺,觀之得不寒心,吁,神農之后,世世學醫者,未明天地之氣候,不識五臟之應變者,不能知常病之源流,豈足與語奇病之變化,是以痢之一病,方冊所載,古人所談,未嘗有一言一句略明其粗,予嘗探尋五運之氣數,稽諸天地之變化,推步六氣之行度,參考脈氣之纏注,以天驗人,以人應天,痢之一病,億萬分中少知其一二,但以其變化之間,獨可神悟,難以言窮,筆舌之間,不能曲伸其旨,使后學人洞識精微,而無悟人之性命,深以為恨,今但子細陳其粗跡,以為后之醫者筌蹄,在詳審而用之,適足以知我之用心,誠為愛人之切爾,經言,春若傷陽,夏必久多瀉痢,此之一節,無問太歲,但一春之間,早有炎暑暄熱之化,至于夏月,忽生瀉痢之病,通其肝氣,其病即愈,但兩三盞無驗,更不請吃,若少有效驗,吃之以較為期,蓋痢之一病,證候多端,藥中其源,即便安校,故無在于多吃也,切慮世醫誤認證候,妄投藥餌,以傷性命,但患痢之人,所吃之藥,兩三盞不見效驗,更不請進服,今自有方,具其變之候,備別于下,更在詳擇而用之,永無差誤,緣疫痢之狀,變證多端,予請以太歲推之。
子午之年,君火司天,土性生金,火性制金,土火交生,濕蒸相搏,則宜其土有所潤,火有所溽,火氣見郁,心氣內傷,乃生赤白血痢,寅申之年,相火司天,土火并化,氣味交通,與此同候,丑未之年,太陰司天,土化流行,土火交通,濕熱并至,子母同化,性不相侔,溫濕攻心,脾郁,心氣內變,血淤于中,注下赤白,且子午年、丑未年、寅申年、土之司天則異,而氣化之生病則同,何也,答曰,夏秋相交,火金相繼,土之一氣,常游于其間,土有所潤,暑有所溽,然后金生,是以火土二位,氣位交通,事理相混,其所以司天之歲雖殊,相郁而生痢則一也,方見下,卯酉之年,陽明司天,金行其令,氣化凄清,人少脾病,六月七月,水火相犯,八月九月,金木相攻,水之與木,一化有余,赤白下注,從此而生,是歲,君火司地,少陰在泉,火能制金,一旦于歲中火淫所勝,焰明郊野,則化來救寒,更作人病,赤白在下,己亥之年,少陽在泉,相火司地,與此同化,然君火之化善,相火之化惡,善則傷人遲,惡則傷人速,治同法,方并見下。
辰戌之年,太陽司天,水化流行,寒邪犯心,血氣內變,傷損于中,因而下注赤白,此病世之罕有,蓋傷犯人之急也,但辰戌年之痢,發熱如火,當痛,所下之痢,如紫草水,如膠涎,如茶腳,不急治之,其亡也如反掌,方并見下。
己亥之年,厥陰司天木化流行,土木相交,風濕相爭脾土受邪,此肝之熱血,乘脾之困,滲入大腸,而生赤白瀉痢之病,方見下。
以上天地氣候,推之未詳,予請以五運之政推之。
甲子、甲午,濕化有余丙子、丙午,寒運太過,庚子、庚午,上受天刑,必有水救,以上年辰,天地相過,剛柔始交,月氣是水與天相犯水火相持,以為一年病始,更遇寒濕之運,與水相助,忽受刑之運,有水相救,以上年辰,歲半之前多有清肅之化,至于夏月,氣候反,寒熱交爭,乃生赤白之痢,為此寒濕犯火德之與常例不同,自有方在下,子年為甚,而午年少減,若寒化偏多,陽化少舉,乃生寒瘧傷寒麩瘡之病,痢疾乃加。
戊子年,上為天符,戊午年、天符歲會氣以之詳,人以之寧,一旦寒濕之氣,少犯于心,忽注下赤白,人多患暴死,有此證候,治之亦與丙申年同,議者謂戊子、戊午年,天氣運氣皆是火,今乃言忽有寒濕犯心,何也,答曰,己午之上,有戊己之土,當有寒濕之化,與火相持,然后使金得而生,此戊辰、戊午年,亦疑有寒濕之化相犯于心也,經言,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蓋以此也!
壬子、壬午,木運相助,風熱大盛,木能制土,脾乃受邪,若此歲中,忽有大風炎熱之勝,人生瀉痢之病,其鬼在肝,方具于下,然子午之歲,地之初歲,寒邪與天相爭,丙丁之位,與戊己共居,若于歲中反有寒濕之多,所生之痢,治亦與甲子、丙午、甲寅、甲申、丙寅、丙申、戊申、庚寅、庚申、壬寅、壬申年,氣候大約與子午年同,所生之痢亦同,法方并見下。
乙丑、乙未、丁丑、丁未、己丑、己未、辛丑、辛未、癸丑、癸未、以上年辰,每一年之運,各管三氣化,乙丑、乙未,金運本涼,以其氣之不足,反與少征同化,然火土交味,太陰所寓,熱化并行,濕熱相持,心氣內郁,血損于中,注下赤白,忽火之不常其德,侵傷其不足之金,則水必相救,寒邪犯心,因而生痢,此乙丑、乙未年之痢,忽有以土之郁火而生,忽有水之犯心而成。其受病臟腑雖不同,然土水共胞,寒濕同化,則其治大同而小異也,方并見下,經言,其運涼熱寒,蓋以此矣,向下準此而推。
丁丑、丁未、木運正,風與天土相犯,然以氣之不足,反與少商同化,若于歲內,金之不常其德,多有清肅之化,則火必相救,炎暑將至,與土相持,而濕熱相交,血氣內損,乃注下赤白,然丑未之年,天能制色,土將犯水,木雖不足,而其怒無時,忽若風化大來,土木相戰,則肝發傷脾,此丁丑、丁未年之痢,忽起于肝,忽生于脾者矣,方見下,經言,丁丑未之年,其運風涼熱,蓋以此也。
己丑、己未年,天符歲會,氣以之詳,物以之寧,人以之安,然太陰之味,先苦后甘,氣化相交,土性生金,火性克金,忽于歲中火土相攻,心血內變,痢疾所生,人多暴死,此蓋邪之不可侵傷于貴人也,方見下,遇此年辰,常吃調和脾氣藥,以安貴人,是服食之宜也辛丑、辛未,水運不足,雖上受天刑,然下加太陽,反歸乎氣,是歲,天土地水,寒濕偏多,火氣見郁,若有痢之疾生,其起在心,其鬼在于脾腎,方并見下。
癸丑、癸未,火當其運,其氣不足,反與少羽同化,是歲,太陽在泉,寒氣不減,寒濕更作,火氣見傷,痢之所生,其病在心,其鬼在脾腎胃,方并見下。
寅申之年,大約與子午年同,但相火之政暴,遇其獨勝,則其害立至,若與水土相犯,其候變證多端,方具于下。
乙卯、乙酉年,金運不足,本與少征同,然乙在卯上,為天符,反歸平氣,在酉上,為三合。名曰貴人,邪不可犯,然是歲、金位在上,火位在下,名為逆化,金燥交合,切忌火氣之勝,若火有所勝,水必來救,此年忽有痢疾之生,天氣炎熱,病起于心,氣候清寒,病起于腎,方具于下,丁卯之年,木運不足,下加于卯,雖上受天刑,其政不減,是為歲中,忽有風熱之勝,痢疾之生,其鬼在肝,乙酉之年,木受天刑,然是歲火司于地,與木相得,忽于歲中反有風熱之作,方見下。
己卯、己酉年,土運不足,然木受天刑,必難相犯,忽于歲中風濕交爭,痢之所作,其鬼在脾,卯年宜有此候,酉年差減,若有此疾,治之亦同,辛卯、辛酉年,水運不足,反與土同化,而歲水不及,火化妄行,與土相持,勝熱客于胃,多下赤痢,忽作便血,土勝則溽火而注下赤白,是歲若有痢疾之生,一起于心,一起于脾,有方治之,具見于下。
甲辰、甲戌、丙辰、丙戌之年,寒濕過多,火氣見溽,庚運之年,清化亦甚,是歲運氣,與天水相生,與地土相得,以上年辰,痢疾之生,切為大害,不可妄投涼藥,戊辰、戊戌之年,水火相戰,壬辰、壬戌之年,土木相攻,所生之痢,其證自各不同,方具于下。
乙巳、乙亥之年,金運不足,無能與天相犯,乃與少征同化,丁巳、丁亥之年,上為天符,木化之甚。
己巳、己亥之年,木能制土,脾將受邪,辛巳、辛亥之年,水運不足,與土化同,土木相攻,脾氣偏弱,癸巳、癸亥,不足之火,與天相得,與地相符,火致政不減,是痢疾所生,起在肝心,方并見下,以運言之,猶且未足,予請以六氣推之,子午年、丑未年、寅申年、四月、五月,火土相交,辰戌年,四月、五月,水火相犯,己亥年,四月、五月、木土相攻,卯酉年,四月、五月,金火相持,水若相救,邪乃犯心,子午年,六月、七月,土火相郁,卯酉年,六月、七月,水火相犯,辰戌年,六月、七月,土木相攻,己亥年,六月、七月,火土相持,以上年月,忽生痢疾,皆隨其月氣相攻而成也,善為醫者,先治其鬼,其病自愈,議者謂六氣推遷,于十二月中各紀一步,今獨舉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兩氣,以言痢疾,何也。答曰,夏秋相交,火金相繼,土水二化,長游行于其間,土寄于巳,所以生金,火位于申,所以制金,土生于申,所以傳金,水生于申,所以救金,然后夏秋有相承之理,五行六氣,玄妙從此而著,人之痢疾從此五行玄妙中生,是故圣人名之曰大奇之病,予故陳逐年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之氣候以言之,其余他氣生痢,皆仿此而推,切以六氣之政化,見之未詳,予請以脈候明之。
若今人之下痢,服涼藥、暖藥,皆不驗,診其脈,脾一指外鼓而沉,此名腸 ,其候非藥力可治,久當自較,但世人有患不驗,纏綿經久,卻因亂吃一般物,便得安校,此乃正腸之候也,今有患痢,診其脈,肝脈一指小而緩,此病輕,治即愈,今有人患痢,診其脈,腎脈一指小而沉,所下之痢,皆是血痢,此之一病,受之非常,治之亦難,血溫身熱者死,方亦見下,今有人患痢,診其脈,肝心脈、脾脈,皆微細,不澀不絕,所下皆是血痢,藥到便安,今有人患痢,其脈微小,再三尋之,又沉而澀此之一候,若下白痢,其勢雖重,庶幾可治,若是下血,切忌發熱,通身發熱者死,熱見七日死,以上所陳,雖未足以達痢之淵源,亦足以明其粗跡議者謂,如子所言,自甲子至于癸亥,每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不生痢疾,今世人患痢疾,于數年中間,忽止有一年,其故何也,答曰,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無水土相攻,未嘗無土火相郁,未嘗無水火相犯,但五運之政,譬如權衡,一年間五行氣數更相承制,得其平等,則其疾自然不作,忽若一氣大過,一藏有余,痢疾之生,應不旋踵,予故備陳其粗,以開后學之未悟,庶幾診療之間,無差悟之過者矣,但毒痢傷人不一,惟水邪犯心為重,世人初患痢時,先發寒熱,投藥治之,其勢不退,發熱太甚,食則嘔逆,下痢不止,心熱如火,只要入涼處,只思吃冷水,狂走,渾身肌肉疼痛,著手不得,此候,十難治其三四也,治疫痢方,須是子細首尾讀此方論令分明,識病根源然后吃藥,但毒痢初得時,先發寒熱,忽頭痛,忽壯熱,忽轉數行便下,赤白相雜,忽止下白痢,忽先下白痢,后變成赤痢,忽先下赤痢,后卻變成白痢,宜吃此方,但初下痢時,先發寒熱頭痛,即是寒邪犯心,寒氣犯心,水火相戰,故初得病先發寒熱,水火相犯,血變于中,所以多下赤痢,如紫草水,如莧菜水,無色澤者,寒邪犯心之重也,先發寒熱,而所下之痢止白色者,寒邪犯心之未重也,先下白痢,而后有赤痢之變者,寒邪犯心,其勢漸加也,先下赤痢,而后變成白痢者,寒邪犯心,其勢漸減也。赤白相等者,□水火相犯其氣相等,寒濕之氣相搏而成也,忽有赤少而白少,此寒邪之勢有多少,毒痢之病有輕重,以白多為輕,以赤多為重,治之之法,先奪其寒,則所下之藥一也,以太歲分之,則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丙寅、丙申年、甲寅甲申年,庚寅、庚申并辰戌之年,運過丙申及庚運所臨,其害尤甚,及丑未之年,宜有此候,又更無問太歲,蓋天地變化,其候多端,難可窮盡,今立此方,但世人亦不必椿定太歲,但看一年中春夏之內,多有寒肅之化,陽光少見,忽寒熱二氣更相交爭,忽于夏月多寒濕之化,寒邪犯心,所受之痢,先發寒熱,忽頭痛忽先轉數行,后有赤痢,忽赤白相雜,忽止下白痢,并宜吃此通神散,吃后取壯熱減退,若兩三盞后,壯熱不退,更不吃此方,自別有論方在下。
麻黃(去根節) 官桂(去粗皮,各三分) 甘草(各一分,炙) 大芎
兩) 細辛(八銖) 獨活 桔梗(四銖,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非時,熱湯調下,和滓熱吃,若吃三兩盞后,寒熱不退,更勿吃,自別有方論在下,若吃此藥后,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便修合第二、第三方藥,吃之取安校,若寒熱已退,赤痢未消減,更服三兩盞,然不可多吃,一日只兩盞,候赤痢消減,忽變成白痢,漸次修合第二方吃,候出后。
度數減少,便修合第三方,吃取平安也,但六甲之年,六庚之歲,春夏之內,時氣多寒,人得痢疾,此藥通神,若是六甲之年,丑未之歲,濕化偏多,人得痢疾,先發寒熱,即于方內添草豆蔻一兩修合也,又,不問太歲,但一年間,春夏之內多寒,人有痢疾,先發寒熱,并宜吃此方,治毒痢初得時,先發寒熱,吃前方,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宜進此方,還真散,若吃前方藥,寒熱未退,赤痢未消減,更勿進此藥,但天地變化,其候非常,痢疾證候多端,此不得不盡子細故爾。
訶子(五個,用面裹,火炮熟,不要生,不要焦,得所去面,不使,就熱,咬訶子破,去核不用,只使皮焙干。)
上細搗羅為末,每服二錢,以米湯一盞半,同藥煉取一盞吃,若吐出一兩口涎,便住,如此吃經數盞,大府漸安,出后減少,便修合第三方藥吃,以牢固大腸,若吃前方藥,壯熱未退,血痢未減,不請進此藥。
□
治疫毒痢,吃前兩方藥,病勢已減,所下之痢,止余些小,忽青糞,忽如鴨糞,忽如茶湯,如濁油,忽只余些小淺深紅色,宜吃此方,以牢固大腸,還復真氣,舶上硫黃丸。
舶上硫黃(一兩,去沙石,細研,如飛塵。)
上以薏苡仁二兩,炒熟,搗為末,與舶上硫黃相和勻,滴水相和,丸如梧子大,空心,以米湯下五十丸。
□
治毒痢,初得時,先發寒熱,服前面毒痢方通神散三兩盞,一日,忽隔一夜,寒熱不退,下痢不減分數,通身發熱,所下之痢,多是濃涕,如桃花色,如紅米膠,每一次忽下一盞半盞已來。吃此藥二盞三盞,經一日,忽一夜,寒熱不退,下痢不減分數,更不進此藥,若依法進藥兩盞,壯熱便退,下痢少減分數,即請漸漸進此藥,每日只兩盞,候赤痢稍減,忽變成白痢,卻修合上面還真散,吃取平安,且痢之有寒熱,其證一也,前方以暖藥解之,此方以涼藥投之,其說何也。答曰,水邪犯心,身能發熱,土濕郁火,身亦發熱,肝熱刑脾,身亦發熱,惟至精者,識其秋毫之變,切恐世人未能通其妙旨,予因設此兩方,以救其失,然毒痢之傷人,惟水邪犯心最為極重,但患痢疾之人,有增寒壯熱,先吃上面通神散兩三服,寒熱不退,下痢不止,然后進此藥,以太歲分之,惟六壬、六戊、寅申、巳亥之年,宜有此候,而六戊之年,尚有差變,蓋火盛之年,必有寒濕相犯,故然,以六氣推遷不定,又不可局定年辰,但一年之間,春夏之內,熱氣偏多,濕化不舉,人有痢疾,肝脈弦,心脈洪,然后吃此藥,若吃兩盞后,不見效驗,更勿進服,蓋痢之所起,切忌水之犯心,不可妄投涼藥,故此方兩盞后無驗,更不可服。
荊芥穗 牡丹皮(去心) 木香 白頭翁
連(蜜浸一宿,火上炙干,使三分) 牽牛(炒,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一二沸急瀉出,食后溫和吃之,此藥少見效驗,更可進服,以安為期,然不可多吃,一日只兩盞,痢才住,便得止。
□
治毒痢,初得時,發寒熱,微有小寒,熱忽止,腹痛,出后時,糞后有少膠涎,與赤痢相雜,卻自誤吃涼藥,漸漸下痢極多,從早至暮,但只思睡,早朝即顏色枯瘁,身體稍涼,近晚至夜即面色赤,顏色光潤,下痢極多,皆是清涎與赤痢相雜,通身發熱,不思飲食,渾身肌肉著床則痛。據此候,宜當吃此藥,但身體大熱如火,與人相近,則熱氣逼人,其脈輕微,輕手取之,散滿指下,不分部位,全無骨力,指下如風如氣,重手取之,指下全無,急用訶子五個炮制如下面法,掏羅為末,為一服先用熱米湯調,和滓熱服,吐出涎,脈氣方生可進下面方
白術(半兩) 白芷 芍藥 大芎(各一分) 甘草(四銖,炙) 訶子(五個,面裹炮熟,
上細搗羅為末,每服三錢,熱陳米湯調下和滓吃。
□
治毒痢初得病時,并無寒熱,所下之痢,全是濃血,忽黯血,左右三部脈氣,皆微細,宜吃此方。
桑寄生(一兩) 防風 芎 (各一分) 甘草(四銖,炙)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空心和滓吃。
□
治赤白痢,初得時,并無寒熱,忽患赤白痢,經久未較,別無增寒壯熱,宜此方。
淡豉(十個) 黃連(四十九枚,每枚長一粒飯許)
上件,用新 瓶一個,安藥在內,以新片瓦蓋瓶口,大火 通赤后,煙絕取出,就熱,研如飛塵,每服二錢,熱鹽米湯調下,和滓服,應是赤白痢,無問赤多白少,但身體無增寒壯熱者,皆可吃此方。
□
治赤痢,或赤白相雜,初得時,并無增寒壯熱,經及數日,身體不熱,只聞小腹內躁熱,下血不止,或止血便暖藥不見驗效,宜服此方,寅申、己亥年,六壬之年,宜有此候,但吃兩盞后不見效,更不請吃此藥,但唇皮赤,忽腫,黯色,小便黃白,身體涼,夜間則發熱,如此,即肝熱刑脾之證也。
荊芥穗 牡丹皮(去心) 白頭翁 地榆
牽牛(炒熟,三銖) 木香(三銖)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兩沸,食后,和滓溫服。須是一年之間,春夏之內,風熱太甚,分明識其痢疾,定是伏熱,方可進此藥。
□
治下赤痢,身體并無增寒壯熱,此名肝心變 。
黃連(一兩,蜜浸一宿,炙令香熟) 木香(三銖)
上為細末,濃煎,陳米湯調下二錢,食后,和滓服。
□
治赤痢不止,其脈反微小沉而又澀,其身熱者死,熱七日死,此候極危困,但吃上面通神散一兩盞,發熱便退,亦庶幾可治,便修合上面還真散,舶上黃丸,吃取安校,若吃通神散后,發熱不退,難治之也。
□
治患赤痢赤白,忽因先寒瘧,后變成痢,忽因患痢后,卻變成寒瘧,但疾痢時,無問赤白,若有增寒壯熱,并宜吃上面通神散,吃了,熱壯已退,便修合還真散,舶上黃丸,吃取安校,緣此證候,乃水邪犯心,治之不可輕也。
桑寄生(半兩) 地榆 芎 防風(各一兩)
木香(各三銖)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取八分,和滓熱服,經數日外,仍修合暖益脾藥吃。
此方。
使君子(半兩,蒸三度) 訶子(一兩,面裹炮,去核使肉) 白蕪荑 萆
榔肉豆蔻 木香(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半,空心,倉米湯調下,量兒大小服之。
□
治小兒肝受疳氣,相刑于脾,所下之痢,多是鮮血,忽是膿血,忽赤白相雜,宜此方。
防風 地榆 芎 白蒺藜(去刺,各一分)
草(各三銖,炙) 黃連(四銖,二十四銖為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非時或食后任意,煎點冷吃。
□
治痰嗽,益真丸。
人參 黃 吳白術(各半兩) 木香(一分)
歸(去苗) 白芍藥
枳實(一錢,炒)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非時,清湯下三十丸,一日兩服。
□
治氣弱腹結。
白術(半兩) 人參(一錢) 大芎 甘草(炙)
苓(三分)
錢,炮)
上為細末,空心,水一盞,姜三片,棗二個,破之,同煎七分,去滓服。
□
治心氣動,肝脈虧。
桑寄生(一分) 茯苓 防風 獨活(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磨沉香少許,煎七分。
□
治精血皆虛,鹿茸丸。
血茸(半兩,用酥微炙) 五味子 山藥(各一兩,以上三件為末) 青鹽(三錢,令研
上煉蜜和作一塊,收瓷合中,臨時丸,每服三十丸,食前溫酒下。
□
治肝腎氣虛,外應目不榮,宜服此足精丸。
好熟干地黃(須是蒸九遍,用酒制造者) 當歸(去苗) 白芍藥 人參 山藥(各半兩) 茄茸(酥炙,去皮,七錢) 五味子(六錢)
活甘菊(各三錢)
大芎 肉蓯蓉(各四銖)
□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濃煎,糯米湯入鹽少許,下五十丸。
又服洗肝散。
天麻(半兩,酒浸一宿,濕紙裹煨) 白僵蠶(去口,去絲) 天南星(炮,各一分)
(二錢) 黃 薏苡仁 白芍藥(各半兩) 白蒺藜 (去刺,四分)
(炙) 人參(各三分) 木香(一錢半)
上為細末,水一盞,薄荷二葉,磨沉香少許,同煎藥之時,取七分,去滓服,日進二三服,每服二錢。
□
補心氣人參散。
人參(七錢) 伏神 山藥(各半兩) 白芍藥
分半) 甘草(一分,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棗少許,煎七分。
□
司業六脈滿而不實,寸口倍于人迎尺脈。
血濁而氣浮,宜清血,抑肺氣,如此,即隔通而氣歸于下,不可服燥烈之藥,第一方。
人參(七錢,好者) 陳橘皮(去白,一分半) 白茯苓 麥門冬(去心,三錢)
梗紫菀 防風(各一分) 黃
刺)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非時或食后少時,水一盞,磨沉香少許,生姜一片,同煎八分,初服三四服,覺膈快,便不須服,卻只常服丸子,候三兩日間,覺似壅,即進一服,此散子不常服。
又方。
天麻(面裹炮) 肉蓯蓉(酒浸一宿) 熟干地黃(好者) 菟絲子(酒浸一宿)
藥柏子仁(各半兩) 萆 茯苓
錢) 枳實(一分,面炒過)
上為細末,搗薏苡仁為粉,煮作稀糊,丸如梧子大,陰干,每日空心,濃煎,糯米湯入鹽,下五十丸,
□
治小兒腹中有氣不散,而臟腑微澀,夜有盜汗。
使君子(三錢) 京三棱 萆 白茯苓活(二分)
上為細末,非時,水半盞,煎二錢,煉取三分,去滓服,覺氣散,則已之,不可多服。
□
治小兒瀉,本因傷水。
訶子 白術 白芍藥(各一分) 甘草(炙)
連(半分,炒)
上為粗末,煎一錢許,去滓服,水七分,煎至半盞。
□
久便血。
黃連(一錢,炒半焦) 白蒺藜(去刺,半兩) 槐花(炒焦) 獨活
枳實(炒焦) 荊芥穗 蔓荊子(各一分)
錢,炙)
上為細末,食后,水一盞,煎三錢匕,取七分,和滓服,或煉蜜丸如梧子大,清湯下三四十丸,無時日,一服或二服。
□
治小兒急慢驚風。
人參(半兩,好者) 天麻(炮) 天南星(炮) 黃 芎 (各二錢) 薏苡仁 獨活 伏神 蔓荊子(各一分) 鱉甲(酥炙黑) 木香(各一分半) 甘草(一分) 半夏(姜制,一錢半) 干蝎(四個,全者,用糯米同炒,米熟為度) 麝香(同朱砂研) 朱砂(令兩臨脈旋入少許。)
上為細末如飛塵,入朱砂麝香少許,每服二錢,同煎三四沸,與三匙頭,如更發數,即添麻黃一味,并煎服,不入麻黃如大府冷,即添白術末一二豆粒許,同煎,小兒藥、宜服細末,取其氣液之全,唯是止瀉痢,乃作丸耳。
□
治血滯精虛,肛門癢痛成痔。
白蘞 黃 (炙各半兩) 槐花(微炒) 茯苓
各一分) 南木香(錢半)
上為粗末,非時,水一盞,煎三四錢匕,取八分,去滓服,每日空心,先服鹿茸青鹽丸,方在前。卻日進三四服,以去痔根,初服只一二服,俟服青鹽丸及旬日,自然可載此藥,后續進兩三服,二藥相兼而進,久可以去其根本,下血日多,即令人心忪,無情緒,意思不悅,宜戒酒,慎護,病雖已止,宜服此二藥。
服藥若痔根已安,藏血未止,即更服后方。
新活鯽魚一個(重四五兩以上者,去腸,不去鱗。) 白礬(三兩,微敲研) 槐花(半兩) 蒲黃(一分)
上兌合,同納于魚腹中,納藥了,以線系之,入一 合中,外以鹽泥固濟干,十斤炭蔟之,火盡取出,細研如塵,蒸餅丸如梧子大,非時,米湯下二三十丸,一日一兩服。
□
少陽相火之復與水爭戰,耳痛方。
官桂(去皮,三錢) 白芍藥 白茯苓 桔梗 麥門冬(去心,各一分) 黃 (半兩) 山茵陳(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兩片,煎至七分,去滓服,日三,如不痛,更不消服,只進補腎藥,小兒藏寒。
□
泄瀉不止,豆蔻丸。
草豆蔻(一枚,剝開皮,入乳香一塊在內,復用和白面裹,慢火燒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
上為細末,以粟米飲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無時。
□
治婦人骨蒸方
桑白皮 黃 薏苡仁(各半兩) 茵芋 紫蘇葉 茯苓 甘草(各一分,炙) 官桂(去皮,二分)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八分服之,三四日,卻服后方。
微利不妨,如腳未消,即間用豆湯服一服。
又方
牛膝(去頭,酒浸一宿) 當歸(去苗) 茯苓 熟干地黃
心,各半兩) 柏子仁
上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鹽湯下五十丸。
□
小兒泄,濃腹丸。
地榆 天麻 芎 赤石脂(各一分)
姜炙) 木香(半分)
上為細末,棗肉為丸,非時服三十丸。
□
治久瀉方
白術(半兩) 白芍藥(半兩) 桔梗(一分) 白芷(半兩)
上為細末,以豬肝四兩片切,如食法,入少鹽和之,不用油,用藥先和一半于銚內,先爆過,次用木炭火上炙干,再傳末作兩三次食之,止泄最妙。
又方新制
人參(一兩) 黃 薏苡仁 糯米末
草(炙) 鱉甲(酥炙,各一分) 白術(半兩) 肉豆蔻(大者兩個)
上為細末,不羅,非時,以水一盞,生姜一片,棗子一個,破之,同煎三錢,取七分服,去滓服,至十來服,或七八服,覺血淡,或微有些小腹痛,每服加白術少許,及烏梅肉半個煎,但血旋止,和胃藥,藥未可全去,只桔梗,枳實二味,以白蒺藜代之。
□
痢稍止未全減臟腑忽下血猶未止,卻服此方。
黃 (輕炙) 白蒺藜(去刺,各半兩) 白蘞 茯苓
訶子皮(四錢) 木香(一分) 黃連(燒焦,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非時,清湯下二十丸至三十丸,米湯亦得。
又方
訶子(炮令大熟) 山藥 人參 白術(各半兩)
去肝風,但通腸于利藥中,使非訶子,不能為功。)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湯下三十丸,常服以去痔疾,又能足血。
□
進飲食、香術丸。
白術(一兩,炒) 丁香(一錢半) 半夏 木香(炮)
(炒) 神曲(炒,各半兩)
上為末,水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朝米湯下三十丸,食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