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籍
中藥材
中藥方劑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生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一、生理學
二、生理學與醫學的關系
三、生理學研究的不同水平
第二節 生理學的發展簡史
第三節 生理功能的調節
一、神經調節
二、體液調節
三、自身調節
第四節 生理功能的調節控制
一、非自動控制系統
二、反饋控制系統
三、前饋控制系統
第二章 細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節 細胞膜的基本結構和物質轉運功能
一、膜的化學組成和分子結構
(一)脂質雙分子層
(二)細胞膜蛋白質
(三)細胞膜糖類
二、細胞膜的跨膜物質轉運功能
(一)單純擴散
(二)易化擴散
(三)主動轉運
(四)出胞與入胞式物質轉運
第二節 細胞的跨膜信號傳遞功能
一、由具有特異感受結構的通道蛋白質完成的跨膜信號傳遞
(一)化學門控通道
(二)電壓門控通道
(三)機械門控通道
二、由膜的特異受體蛋白質、G-蛋白和膜的效應器酶組成的跨膜信號傳遞系統
第三節 細胞的興奮性和生物電現象
一、興奮性和刺激引起興奮的條件
(一)興奮性和興奮含義及其變遷
(二)刺激引起興奮的條件和閾刺激
(三)組織興奮及其恢復過程中興奮性的變化
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及其產生機制
(一)生物電現象的觀察和記錄方法
(二)細胞的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
(三)生物電現象的產生機制
三、興奮的引起和興奮的傳導機制
(一)閾電位和鋒電位的引起
(二)局部興奮及其特性
(三)興奮在同一細胞上的傳導機制
第四節 肌細胞的收縮功能
一、神經-骨骼肌接頭處的興奮傳遞
二、骨骼肌細胞的微細結構
(一)肌原纖維和肌小節
(二)肌管系統
三、骨骼肌的收縮機制和興奮-收縮耦聯
(一)肌絲的分子組成和橫橋的運動
(二)骨骼肌的興奮-收縮耦聯
四、骨骼肌收縮的外部表現和力學分析
(一)前負荷或肌肉初長度對肌肉收縮的影響棗長度-張力曲線
(二)肌肉后負荷對肌肉收縮的影響-張力-速度曲線
(三)肌肉收縮能力的改變對肌肉收縮的影響
(四)肌肉的單收縮和單收縮的復合
五、平滑肌的結構和生理特性
(一)平滑肌的微細結構和收縮機制
(二)平滑肌在功能上的分類
(三)平滑肌活動的控制和調節
第三章 血液
第一節 血液的組成與特性
一、血液的組成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二)血液的粘滯性
(三)血漿滲透壓
(四)血漿的pH值
第三節 血細胞及其功能
一、紅細胞生理
二、白細胞生理
(一)粒細胞
(二)單核細胞
(三)淋巴細胞
三、血小板生理
四、血細胞的破壞
(一)紅細胞的破壞
(二)血小板的破壞
第三節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與纖維蛋白溶解
一、血凝、抗凝與纖維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二)抗凝系統的作用
(三)纖維蛋白溶解
(四)表面激活與血液的其他防衛功能
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一)血小板粘附與聚集
(二)血小板與凝血
第四節 血型與輸血原則
一、血型與紅細胞凝集
二、紅細胞血型
(一)ABO血型系統
(二)Rh血型系統
三、白細胞與血小板血型
四、輸血的原則
第四章 血液循環
第一節 心臟的泵血功能
一、心動周期的概念
(一)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過程
(二)心動周期中心房壓力的變化
(三)心房和心室在心臟泵血活動中的作用
三、心臟泵功能的評定
(一)心臟的輸出量
(二)射血分數
(三)心臟作功量
四、心臟泵功能的調節
(一)搏出量的調節
(二)心率及其對心輸出量的影響
(三)心臟泵功能的貯備
五、心音心音圖
第二節 心肌的生物電現象和生理特征
一、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一)工作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形成機制
(二)自律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形成機制
二、心肌的電生理特性
(一)心肌的興奮性
(二)心肌的自動節律性
(三)心肌的傳導性和心臟內興奮的傳導
三、自主神經對心肌生物電活動和收縮功能的影響
(一)迷走神經和乙酰膽堿的作用
(二)心交感神經和兒茶酚胺的作用
四、體表心電圖
第三節 血管生理
一、各類血管的功能特點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壓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二)血流阻力
(三)血壓
三、動脈血壓和動脈脈搏
(一)動脈血壓
(二)動脈脈搏
四、靜脈血壓和靜脈回心血量
(一)靜脈血壓
(二)重力對靜脈壓的影響
(三)靜脈血流
五、微循環
(一)微循環的組成
(二)毛細血管的結構和通透性
(三)毛細血管的數量和交換面積
(四)策循環的血流動力學
(五)血液和組織液之間的物質交換
六、組織液的生成
(一)組織液的生成
(二)影響組織液生成的因素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一)淋巴液的生成
(二)淋巴液的回流及影響淋巴液回流的因素
第四節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一、神經調節
(一)心臟和血管的神經支配
(二)心血管中樞
(三)心血管反射
(四)心血管反射的中樞整合型式
二、體液調節
(一)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
(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三)血管升壓素
(四)血管內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質
(五)激肽釋放酶-激肽系統
(六)心鈉素
(七)前列腺素
(八)阿片肽
(九)組胺
三、局部血流調節
(一)代謝性自身調節機制
(二)肌源性自身調節機制
四、動脈血壓的長期調節
第五節 器官循環
一、冠脈循環
(一)冠脈循環的解剖特點
(二)冠脈血流的特點
(三)冠脈血流量的調節
二、肺循環
(一)肺循環的生理特點
(二)肺循環血流量的調節
三、腦循環
(一)腦循環的特點
(二)腦血流量的調節
(三)腦脊液的生成和吸收
(四)血-腦脊液屏障和血-腦屏障
第五章 呼吸
第一節 肺 通 氣
一、呼吸道的主要功能
(一)調節氣道阻力
(二)保護功能
二、肺通氣原理
(一)肺通氣的動力
(二)肺通氣的阻力
(三)呼吸功
三、基本肺容積和肺容量
(一)基本肺容積
(二)肺容量
四、肺通氣量
(一)每分通氣量
(二)無效腔和肺泡通氣量
第二節 呼吸氣體的交換
一、氣體交換原理
(一)氣體的擴散
(二)呼吸氣和人體不同部位氣體的分壓
二、氣體在肺的交換
(一)交換過程
(二)影響肺部氣體交換的因素
(三)肺擴散容量
三、氣體在組織的交換
第三節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二、氧的運輸
(一)Hb分子結構簡介
(二)Hb與O2結合的特征
(三)氧離曲線
(四)影響氧離曲線的因素
三、二氧化碳的運輸
(一)CO2的運輸
(二)CO2解離曲線
(三)氧與Hb的CO2運輸的影響
第四節 呼吸運動的調節
一、呼吸中樞與呼吸節律的形成
(一)呼吸中樞
(二)呼吸節律形成的假說
二、呼吸的反射性調節
(一)肺牽張反射
(二)呼吸肌本體感受性反射
(三)防御性呼吸反射
(四)肺毛細血管旁(J-)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
(五)某些穴位刺激的呼吸效應
(六)血壓對呼吸的影響
三、化學因素對呼吸的調節
(一)化學感受器
(二)CO2、H+和O2對呼吸的影響
(三)PCO2、H+和PO2在影響呼吸中的相互作用
四、周期性呼吸
(一)陳-施呼吸(潮式呼吸)
五、運動時呼吸的變化及調節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節 概述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電生理特性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三、胃腸的神經支配及其作用
四、胃腸激素
(一)胃腸內分泌細胞的形態及分布
(二)胃腸激素的作用
(三)腦-腸肽的概念
第二節 口腔內消化
一、唾液分泌
(一)唾液的性質和成分
(二)唾液的作用
(三)唾液分泌的調節
二、咀嚼
三、吞咽
第三節 胃內消化
一、胃的分泌
(一)胃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二)胃液分泌的調節
(三)組胺:胃的泌酸區
二、胃的運動
(一)胃的容受性舒張
(二)胃的蠕動
(三)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四)嘔吐
第四節 小腸內消化
一、胰液的分泌
(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二)胰液分泌的調節
二、膽汁的分泌與排出
(一)膽汁的性質和成分
(二)膽汁的作用
(三)膽汁分泌和排出的調節
三、小腸液的分泌
(一)小腸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二)小腸液分泌的調節
四、小腸的運動
(一)小腸的運動形式
(二)小腸運動的調節
(三)回盲括約肌的功能
第五節 大腸內消化
一、大腸液的分泌
二、大腸的運動和排便
(一)大腸運動的形式
(二)排便
(三)大腸內細菌的活動
(四)食物中纖維素對腸功能的影響
第六節 吸 收
二、小腸內主要營養物質的吸收
(一)水分的吸收
(二)無機鹽的吸收
(三)糖的吸收
(四)蛋白質的吸收
(五)脂肪的吸收
(六)膽固醇的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謝和體溫
第一節 能量代謝
一、能量代謝測定的原理和方法
(一)直接測熱法
(二)間接測熱法
二、影響能量代謝的因素
(一)肌肉活動
(三)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
(四)環境溫度
三、基礎代謝
第二節 體溫及其調節
一、體溫
(一)表層體溫和深部體溫
(二)體溫的正常變動
二、體熱平衡
(一)產熱過程
(二)散熱過程
三、體溫調節
(一)溫度感受器
(二)體溫調節中樞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節 腎的功能解剖和腎血流量
一、腎的功能解剖
(一)腎單位和集合管
(二)皮質腎單位和近髓腎單位
(三)近球小體
(四)腎的神經支配
(五)腎的血液供應
二、腎血液循環的特征
(一)腎血流量的自身調節
(二)腎血流量的神經和體液調節
第二節 腎小球的濾過功能
一、濾過膜及其通透性
二、有效濾過壓
三、影響腎小球濾過的因素
(一)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
(二)囊內壓
(三)血漿膠體滲透壓
(四)腎血漿流量
第三節 腎小管與集合管的轉運功能
一、腎小管與集合管的轉運方式
二、各段腎小管和集合管的轉運功能
(一)近球小管
(二)髓袢
(三)遠球小管和集合管
第四節 尿液的濃縮和稀釋
一、尿液的稀釋
二、尿液的濃縮
三、直小血管在保持腎髓質高滲中的作用
第五節 腎尿生成的調節
一、腎內自身調節
(一)小管液中溶質的濃度
(二)球-管平衡
(三)管-球反饋
二、神經和體液調節
(一)交感神經系統
(二)抗利尿激素
(三)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
(四)心房利尿鈉肽
第六節 清除率
一、清除率的概念和計算方法
二、測定清除率的理論意義
(一)測定腎小球濾過率
(二)測定腎血流量
(三)推測腎小管的功能
(四)自由水清除率
第七節 尿的排放
一、膀胱與尿道的神經支配
二、排尿反射
第九章 感覺器官
第一節 概述
一、感受器、感覺器官的定義和分類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官適宜刺激
(二)感受器的換能作用
(三)感受器的編碼作用
(四)感受器的適應現象
第二節 視覺器官
一、眼的折光系統及其調節
(二)眼的折光系統的光學特性
(三)眼的調節
(四)簡化眼和視敏度
二、瞳孔和瞳孔對光反應
三、視網膜的結構和兩種感光換能系統
(一)視網膜的結構特點
(二)視網膜的兩種感光換能系統
四、視桿細胞的感光換能機制
(一)視紫紅質的光化學反應及其代謝
(二)視桿細胞外段的超威結構和感受器電位的產生
五、視錐系統的換能和顏色視覺
六、視網膜的信息處理
七、與視覺有關的其它現象
(一)暗適應和明適應
(二)視野
(三)視網膜電圖
(四)雙眼視覺和立體視覺
第三節 聽覺器官
一、人耳的聽閾和聽域
二、外耳和中耳的傳音作用
(一)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和共鳴腔作用
(二)鼓膜和中耳聽骨鏈增壓效應
(三)咽鼓管的功能
三、耳蝸的感音換能作用
(一)耳蝸的結構要點
(二)基底膜的振動和行波理論
(三)耳蝸的生物現象
四、聽神經動作電位
第四節 前庭器官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裝置和適宜刺激
二、前庭反應和眼震顫
第五節 嗅覺和味覺
一、嗅覺感受器和嗅覺的特點
二、味覺感受器和味覺的特點
第六節 皮膚感受
第十章 神經系統
第一節 神經元活動的一般規律
第二節 反射活動的一般規律
一、反射概念
二、反射弧
三、中樞神經元的聯系方式
四、反射弧中樞部分的興奮傳布
(一)興奮性突觸后電位
(二)反射弧中樞部分興奮傳布的特征
五、中樞抑制
(一)突觸后抑制
(二)突觸前抑制
六、反射活動的反饋調節
第三節 神經系統的感覺分析功能
一、脊髓的感覺傳導與分析功能
二、丘腦
三、感覺投射系統
四、大腦皮層的感覺分析功能
(一)大腦皮層的結構特點與分區
(二)體表感覺
(三)中央前回的感覺投射
(四)內臟感覺
(五)視覺
(六)聽覺
(七)嗅覺和味覺
五、痛覺的病理生理
(一)皮膚痛覺與傳導通路
(二)內臟痛的特征與牽涉痛
第四節 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一、脊髓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一)脊休克
(二)屈肌反射與對側伸肌反射
(三)牽張反射
(四)節間反射
二、低位腦干肌緊張的調節
(一)去大腦僵直
(二)α僵直和γ僵直
三、姿勢反射
(一)狀態反射
(二)翻正反射
四、小腦
(一)前庭小腦
(二)脊髓小腦
(三)皮層小腦
(四)小腦內局部神經元回路
五、基底神經節
六、大腦皮層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一)大腦皮層的主要運動區
(二)錐體系
(三)錐體外系
(四)皮層運動區和錐體系功能障礙對運動的影響
第五節 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一、自主神經系統
(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特征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
二、脊髓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三、低位腦干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四、下丘腦
(一)體溫調節
(二)攝食行為調節
(三)水平衡調節
(四)對腺垂體激素分泌的調節
(五)對情緒生理反應的影響
(六)對生物節律的控制
五、神經、內分泌和免疫功能的關系
(一)神經對免疫功能的作用
(二)免疫系統對神經活動的影響
(三)內分泌系統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四)免疫系統對內分泌功能的影響
六、大腦皮層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一)新皮層
(二)邊緣葉
第六節 腦的高級功能和腦電圖
一、學習和記憶
(一)學習的形式
(二)條件反射活動活動的基本規律
(三)記憶的過程
(四)記憶障礙
(五)學習和記憶的機制
二、大腦皮層的語言中樞和一側優勢
(一)兩側大腦皮層功能的相關
(二)大腦皮層的語言中樞
(三)大腦皮層功能的一側優勢
三、腦電圖和腦誘發電位
(一)腦電圖的波形
(二)腦電波形成的機制
(三)腦誘發電位
四、覺醒和睡眠
(一)覺醒狀態的維持
(二)睡眠的時相
(三)睡眠發生的機制
第十一章 內分泌
第一節 概述
一、激素的分類
(一)含氮激素
(二)類固醇(甾體)激素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一)激素的信息傳遞使用
(二)激素作用的相對特異性
(三)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四)激素間的相互作用
三、激素作用的機制
(一)含氮激素有作用機制棗第二信使學說
(二)類固醇激素作用機制棗基因表達學說
第二節 下丘腦的內分泌功能
一、下丘腦調節肽
(一)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三)生長抑素與生長素釋放激素
(四)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
(五)催乳素釋放抑制因子與催乳素釋放因子
(六)促黑素細胞激素釋放因子與抑制因
二、調節下丘腦肽能神經元活動的遞質
第三節 垂體
一、腺垂體
(一)生長素
(二)催乳素
二、神經垂體
(一)升壓素(抗利尿激素)
(二)催產素
第四節 甲狀腺
一、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與代謝
(一)甲狀腺腺泡聚碘
(二)I-的活化
(三)酷氨酸碘化與甲狀腺激素的合成
(四)甲狀腺激素有貯存、釋放、運輸與代謝
二、甲狀腺激素的生物學作用
(一)對代謝的影響
(二)對生成與發育的影響
(三)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三、甲狀腺功能的調節
(一)下丘腦-腺垂體對甲狀腺的調節
(二)甲狀腺激素的反饋調節
(三)甲狀腺的自身調節
(四)自主神經對甲狀腺活動的影響
第五節 甲狀旁腺和甲狀腺C細胞
一、甲狀旁腺激素
(一)甲狀旁腺激素的生物學作用
(二)甲狀旁腺激素分泌的調節
二、降鈣素
(一)降鈣素的生物學作用
(二)降鈣素分泌的調節
第六節 腎上腺
一、腎上腺皮質
(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生物學作用
(三)腎上原皮質激素分泌的調節
二、腎上腺髓質
(一)髓質激素的合成與代謝
(二)髓質激素的生物學作用
(三)髓質激素分泌的調節
第七節 胰島
一、胰島素
(一)胰島素的生物學作用
(二)胰島素分泌的調節
二、胰高血糖素
(一)胰高血糖的主要作用
(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調節
第八節 松果體其他
一、松果體
(一)褪黑素
(二)肽類激素
二、胸腺
三、前列腺素
第十二章 生殖
第一節 男性生殖
一、睪丸的功能
(一)睪丸的生精作用
(二)睪丸的內分泌作用
二、睪丸功能的調節
第二節 女性生殖
一、月經與排卵及激素調節
(一)卵泡期
(二)黃體期(排卵后期)
二、卵巢的內分泌功能
(一)雌激素
(三)雄激素
三、妊娠
(一)受精
(二)著床
(三)妊娠的維持及激素調節
(四)分娩與授乳
生理學索引
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首頁
>
中醫書籍
>
《生理學》
>
第十一章 內分泌
第十一章 內分泌
第一節 概述
一、激素的分類
(一)含氮激素
(二)類固醇(甾體)激素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一)激素的信息傳遞使用
(二)激素作用的相對特異性
(三)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四)激素間的相互作用
三、激素作用的機制
(一)含氮激素有作用機制棗第二信使學說
(二)類固醇激素作用機制棗基因表達學說
第二節 下丘腦的內分泌功能
一、下丘腦調節肽
(一)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三)生長抑素與生長素釋放激素
(四)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
(五)催乳素釋放抑制因子與催乳素釋放因子
(六)促黑素細胞激素釋放因子與抑制因
二、調節下丘腦肽能神經元活動的遞質
第三節 垂體
一、腺垂體
(一)生長素
(二)催乳素
二、神經垂體
(一)升壓素(抗利尿激素)
(二)催產素
第四節 甲狀腺
一、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與代謝
(一)甲狀腺腺泡聚碘
(二)I-的活化
(三)酷氨酸碘化與甲狀腺激素的合成
(四)甲狀腺激素有貯存、釋放、運輸與代謝
二、甲狀腺激素的生物學作用
(一)對代謝的影響
(二)對生成與發育的影響
(三)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三、甲狀腺功能的調節
(一)下丘腦-腺垂體對甲狀腺的調節
(二)甲狀腺激素的反饋調節
(三)甲狀腺的自身調節
(四)自主神經對甲狀腺活動的影響
第五節 甲狀旁腺和甲狀腺C細胞
一、甲狀旁腺激素
(一)甲狀旁腺激素的生物學作用
(二)甲狀旁腺激素分泌的調節
二、降鈣素
(一)降鈣素的生物學作用
(二)降鈣素分泌的調節
第六節 腎上腺
一、腎上腺皮質
(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生物學作用
(三)腎上原皮質激素分泌的調節
二、腎上腺髓質
(一)髓質激素的合成與代謝
(二)髓質激素的生物學作用
(三)髓質激素分泌的調節
第七節 胰島
一、胰島素
(一)胰島素的生物學作用
(二)胰島素分泌的調節
二、胰高血糖素
(一)胰高血糖的主要作用
(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調節
第八節 松果體其他
一、松果體
(一)褪黑素
(二)肽類激素
二、胸腺
三、前列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