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新生兒黃疸
黃疸是新生兒期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正常人血清膽紅素含量3.4~13.7μmol /L(0.2~0.8mg/dl),若超過25.7~34.2μmol/L(1.5~2.0mg/dl)即出現黃疸。但新生兒皮膚血管豐富,色澤紅潤,血清膽紅素含量達51.3~68.4μmol/L(3~4mg/dl)時肉眼才能辨出黃疸。年長兒或成人出現黃疸都是病理現象,新生兒則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凡新生兒黃疸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視為病理性黃疸:①黃疸出現過早:足月兒在生后24小時以內,早產兒在48小時以內出現黃疸;②黃疸程度較重:血清膽紅素超過同日齡正常兒平均值,或每日上升超過85.5μmol/L(5mg/dl);③黃疸持續時間過長(足月兒超過2周以上,早產兒超過3周),或黃疸退后復現者;④黃疸伴有其它臨床癥狀,或血清結合膽紅素大于25.7μmol/L(1.5mg/dl)。
一、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發生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有關。
(一)膽紅素產生相對過多 胎兒在宮內低氧環境中生活,紅細胞數相對地較多,若出生時延遲結扎臍帶或助產人員有意從臍帶向新生兒擠血,則紅細胞數量更多。胎兒紅細胞壽命較短(70~100天),故產生膽紅素的量亦多。出生后開始用肺呼吸,血氧分壓升高,過多的紅細胞迅速破壞,使血中非結合膽紅素增加更多。成人每日生成膽紅素約65.0μmol/L(3.8mg/kg),新生兒每日生成膽紅素約為145.4μmol/L(8.5mg/kg)相當于成人的2倍,因此新生兒肝臟代謝膽紅素的負荷大于成人。
(二)膽紅素與白蛋白聯結運送的能力不足 新生兒出生后的短暫階段,有輕重不等的酸中毒,影響膽紅素與白蛋白聯結的數量。早產兒血中白蛋白偏低,更使膽紅素的聯結運送延緩。
(三)肝細胞攝取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差 新生兒肝細胞內缺乏Y蛋白及Z蛋白(只有成人的5~20%),在生后第5日才逐漸合成。這兩種蛋白具有攝取非結合膽紅素,亦轉運至滑面內質網進行代謝的功能,由于Y、Z蛋白的合成不足,影響了肝細胞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
(四)肝臟系統發育不成熟 新生兒肝臟的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和尿嘧啶核苷二磷酸糖脫氫酶(UDPG脫氫酶)不足或受抑制,不能將非結合膽紅素轉變為結合膽紅素,以至非結合膽紅素潴留血中而發生黃疸。此類酶在生后1周左右才開始增多,早產兒更晚。
(五)腸肝循環增加 新生兒生后頭幾天,腸道內正常菌群尚未建立,因此隨膽汁進入腸道的結合膽紅素不能被還原為糞膽元;另方面新生兒腸道中有較多β-葡萄糖醛酸苷酶,能將結合膽紅素水解為非結合膽紅素,后者被腸粘膜吸收,經門靜脈返回至肝臟,這是新生兒腸一肝循環的特點。其結果是使肝臟代謝膽紅素的負擔增加,而致非結合膽紅素潴留血中。
二、生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在生后2~3天皮膚或/和粘膜出現黃染,全身情況良好,無其他病態,持續約一周消退者,稱為生理性黃疸。
(一)臨床表現
生理性黃疸大多在生后2~3日出生,第4~6日最明顯,足月兒多在生后7~10日內消退,早產兒可延遲至第3~4周消退。
黃疸先見于面、頸,然后可遍及軀干及四肢,一般稍呈黃色,鞏膜可有輕度黃染,但手心足底不黃。除黃疸外,小兒全身健康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癥狀,大小便顏色正常。
(二)實驗室檢查
正常新生兒臍血膽紅素最高約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達高峰,一般不超過171~205μmol/L(10~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漸恢復。凡登白試驗呈間接反應。尿中膽紅素陰性,糞內膽色素增多。
(三)延遲消退的常見原因和處理
生理性黃疸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綜合性的,因此其嚴重程度和消退時間常受下列因素的影響。
1.母親產前用藥:如給母親產前應用了大量催產素或維生素K等。
2.產程中有窒息、缺氧:由于呼吸困難、缺氧,一方面加重了酸中毒,另方面抑制了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影響了膽紅素的代謝進程;
3.分娩時損傷出血,使膽紅素產生增加;
4.產后受凍、饑餓:此時體內游離脂肪酸等有機陰離子增多,與膽紅素競爭與白蛋白結合,而使膽紅素游離血中,延遲喂養,胎糞排出延遲,可增加腸一肝循環,使血中非結合膽紅素增加。
為了預防新生兒發生高膽紅素血癥,孕母產前用藥要慎重,能不用的藥物盡量不用;分娩過程中嚴密監護,以免胎兒發生窒息和產傷;生后注意保持新生兒體溫,適當提早喂養。若已發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除病因治療外,可應用光療、血漿或白蛋白等治療。
三、新生兒肝炎
為起病于新生兒期的一組臨床癥候群,主要表現為阻塞性黃疸、肝臟腫大及肝功能損害,由于病因較多,對每一病例的確切原因難以確定,故常稱為新生兒肝炎綜合征(Neonatal Hepatitis Syndrome)。
(一)病因
主要由病毒引起,如乙型肝炎病毒、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及腸道病毒等。弓形體原蟲、李司忒菌、梅毒等,亦是本病的病因之一。
(二)臨床特點
起病較緩。常在生后數天至數周內出現黃疸,持續時間較長,可伴有食欲下降、惡心、嘔吐、消化不良、體重不增等癥狀。大便顏色變淺,嚴重時可呈灰白色,但有時淺、時深的動態變化。尿色深黃。肝臟輕度至中度腫大,質稍硬。少數脾臟亦大。中毒性肝炎常有感染病灶和全身中毒癥狀。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引起的肝炎,常伴有先天畸形或宮內生長障礙。
實驗室檢查血清轉氨酶增高,膽紅素增高,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絮狀濁度試驗早期變化不明顯。甲胎蛋白陽性。尿膽元陽性,尿膽紅素根據膽管阻塞程度可呈陽性或陰性反應。采血檢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收集嬰兒尿液或母宮頸刮片找巨細胞包涵體等可作病因診斷。
(三)治療
以保肝治療為主,供給充分的熱量及維生素。禁用對肝臟有毒性的藥物。黃疸嚴重者可試用強的松(2mg/kg/日)抗炎,以減輕膽管梗阻,通常用藥4~8周,需注意預防其他感染。一般病例可用中藥清熱、利濕、退黃,如茵陳蒿湯等。病因明確者,針對病因治療。
四、先天性膽道閉鎖
(一)病因
病因不明。一般認為與宮內病毒感染,肝內肝小管炎癥繼發梗阻及先天性膽道發育畸形有關。肝內膽管、肝管或膽總管可發生閉鎖或不發育,膽囊也可發生閉鎖或發育不良。
(二)臨床特點
常在生后1~3周出現黃疸,持續不退,并進行性加重。胎糞可呈墨綠色,但生后不久即排灰白色便。嚴重病例由于腸粘膜上皮細胞可滲出膽紅素,而使灰白色糞便外表染成淺黃色。肝臟進行性腫大,逐漸變硬。多數有脾腫大,晚期發生腹水。早期病兒食欲尚可,營養狀況大都尚好;晚期由于脂肪及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障礙,性質逐漸虛弱,可發維生素A、D、K缺乏而引起干眼病、佝僂病及出血傾向。
實驗室檢查,血清結合膽紅素及堿性磷酸酶持續增高。早期肝功能正常,晚期有異常改變。尿膽紅素陽性,尿膽元陰性。有條件可做核素[SB]99m[/SB]锝—IDA(乙酰苯胺亞胺二醋酸)顯像,靜注示蹤劑6小時內,腸道不出現放射性濃集,支持本病診斷。
(三)治療
先天性膽道閉鎖應爭取在生后3個月內進行手術治療。目前手術成功率最高的是肝門空腸吻合術。但手術的可能性及效果視畸形類型而異,肝內梗阻者手術困難。
五、新生兒溶血癥
新生兒溶血癥(Hemolytic diseaseof newborn)是指因母、嬰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在我國以ABO血型不合者占多數,Rh血型不合者較少,其他如MN、Kell血型系統等少見。
(一)病因
當胎兒由父方遺傳所得的血型抗原與母親不同時,進入母體后即會刺激母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與胎兒紅細胞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導致溶血。
在ABO系統中,因O型人具有抗A或抗BigG的人數比A型及B型的人數多:A抗原較B抗原的抗原性強,故母O型,胎兒A型者得病機會多。ABO溶血癥可發生在第一胎,與母體曾受自然界中類似A、B物質的抗原刺激,已具有抗A或抗B抗體有關。Rh溶血癥的免疫抗體,只能由人類的血細胞作為抗原刺激而產生,若在分娩時胎兒紅細胞才進入母體,則除有輸血史者,罕見第一胎即發病。我國絕大多數人為Rh陽性,故Rh溶血癥在我國少見。
(二)臨床表現
本病癥狀之輕重差異很大,一般ABO血型不合者癥狀較Rh血型不合者輕。病兒常于生后24小時以內或第二天出現黃疸,并迅速加重。隨黃疸加深可出現貧血、肝脾腫大,嚴重者發生膽紅素腦病。Rh不合大量溶血者,出生時已有嚴重貧血,可導致心力衰竭、全身水腫、甚至死胎。
(三)診斷
根據生后24小時內迅速出現黃疸及溶血性貧血的臨床特點,結合母、嬰血型鑒定及特異性抗體檢查,即可明確診斷。血清學檢查項目及其臨床意義見表2-3。
表2-3 新生兒溶血癥血清學檢查項目及臨床意義
血 型 | 新生兒血清學檢查結果 | 產婦血清學檢查 | 臨床意義 | ||||
母 | 嬰 | 直接抗人 球蛋白試驗 | 間接抗人 球蛋白試驗 | 釋放試驗 | 游離抗體 檢查 | ||
O | A | 改良法+ | 釋放IgG抗A | IgG抗A+ | ABO溶血癥(抗A) | ||
O | B | 改良法+ | 釋放IgG抗B | IgG抗B+ | ABO溶血癥(抗B) | ||
Rh - | Rh + | + + + | 抗D抗體+ 抗E抗體+ 抗C抗體+ | 有抗D不完全抗體 有抗E不完全抗體 有抗C不完全抗體 | Rh溶血癥(抗D) Rh溶血癥(抗E) Rh溶血癥(抗C) |
(四)治療
應根據病情輕重采取綜合措施以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及糾正貧血。一般采用藥物治療及光療,必要時換血輸血。
1.藥物治療
主要目的是降低血清非結合膽紅素,預防膽紅素腦病。中西藥可聯合應用。
⑴西藥
①血漿或白蛋白 供給與膽紅素聯結的白蛋白,可使游離的非結合膽紅素減少,預防膽紅素腦病。血漿25ml/次靜脈注射(100ml血漿含白蛋白3g,1g白蛋白可聯結非結合膽紅素8.5mg)或白蛋白lg/kg加25%葡萄糖10~20ml靜脈滴注,每天1~2次。
■[此處缺少一些內容]■
.5g,黃連1.5g,制大黃3g。②茵陳蒿湯 茵陳1.5g,梔子9g,制大黃3g,甘草1.5g。③消黃利膽沖劑茵陳9g,桅子3g,大黃3g,茅根10g,金錢草6g,茯苓6g。
以上三方可選其中之一,每日服1劑,分次在喂奶前服。亦有制成靜脈輸入劑應用者,其療效較口服者為快。
2.光療
⑴光療原理 膽紅素能吸收光,在光和氧的作用下,脂溶性的膽紅素氧化成為一種水溶性的產物(光-氧化膽紅素,即雙吡咯),能從膽汁或尿液排出體外,從而降低血清非結合膽紅素濃度。膽紅素的吸收光帶是400~500毫微米,尤其是在420~440毫微米波長時光分解作用最強,蘭色熒光波長主峰在425~475毫微米之間,故多采用蘭色熒光燈進行治療。近年來,有報告綠光退黃效果勝于蘭光者。
⑵光療方法及注意事項 讓患兒裸體睡于蘭光箱中央,光源距嬰兒體表50cm,兩眼及外生殖器用黑罩或黑布遮蓋。箱周溫度應保持在30~32℃,每小時測肛溫1次,使體溫保持在36.5~37.2℃之間。光照時間根據病因、病情輕重和血清膽紅素濃度減退的程度來定,可連續照射24~72小時。
光療對結合膽紅素的作用很弱。當血清結合膽紅素 >64.8μmol/l(4mg/dl)、轉氨酶及堿性磷酸酶升高時,光療后膽綠素蓄積,可使皮膚呈青銅色,即青銅癥。故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或肝功能有損害的病兒不宜作光療。
3.換血輸血
⑴換血目的 換出血中已致敏紅細胞及抗體,阻止進一步溶血;減少血清非結合膽紅素濃度,預防發生膽紅素腦病;糾正貧血,防止心力衰竭。
⑵換血指征 ①產前已經確診為新生兒溶血病,出生時有貧血、水腫、肝脾腫大及心力衰竭,臍血血紅蛋白< 120g/L。②臍血膽紅素> 59.84~68.4μmol/L (3.5~4mg/dl),或生后6小時達102.6μmol/L(6mg/dl),12小時達205.2μmol/l (13mg/dl);③生后膽紅素已達307.8~342μmol/L(18~20mg/dl)、早產兒膽紅素達273.6μmol/L(16mg/dl)者;④已有早期膽紅素腦病癥狀者。
⑶血清選擇 ABO溶血癥用AB型血漿,加O型紅細胞混合后的血。Rh溶血癥應有ABO同型(或O型),Rh陰性的肝素化血。血源應為3天內的新鮮血。
⑷換血量及速度 常用的換血量為85ml/kg,約為嬰兒全血的2倍。每次抽出和注入的血量為10~20ml,病情重、體重輕者抽注10ml。速度要均勻,約每分鐘10ml。換血后可作光療。以減少或避免再次換血。
換血操作較復雜,易發生感染、血容量改變及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所以必須謹慎從事。
生后2個月內,重癥溶血常發生嚴重貧血,應注意復查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若血紅蛋白< 70g/L,可小量輸血。輕度貧血可口服鐵劑治療。
六、母乳性黃疸
(一)病因
由于母乳中含有較多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酰苷酶,前者使乳中未飽和脂肪酸增多,從而抑制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后者能分解膽紅素葡萄糖醛酸酯的酯鍵,使結合膽紅素又轉化為非結合膽紅素,而易在小腸被重吸收,從而增加了腸-肝循環,結果血中非結合膽紅素增加而出現黃疸。
[附]新生兒期黃疸的鑒別診斷
病 名 | 黃 疸 開始時間 | 黃 疸 持續時間 | 血清膽紅素 | 黃疸類型 | 臨 床 特 征 |
生 理 性 黃疸 | 生后2-3天 | 約1周 | 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 | 溶血性及肝細胞性 | 無臨床癥狀 |
新 生 兒 溶 血 癥 | 生后24小時 內或第二天 | 一個月 或更長 | 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 | 溶血性 | 貧血,肝脾大,母嬰血型不合,嚴重者并發膽紅素腦病 |
母 乳 性 黃疸 | 生后4~7天 | 2個月 左右 | 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 | 無臨床癥狀 | |
新 生 兒 敗 血 癥 | 生后3~4天 或更晚 | 1-2周 或更長 | 早期非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晚期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 | 溶血性,晚期并肝細胞性 | 感染中毒癥狀 |
G - 6 - PD 缺 乏 | 生后2-4天 | 12周或 更長 | 非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 | 溶血性 | 貧血,常有發病誘因 |
新 生 兒 肝炎 | 生后數日~ 數周 | 4周或 更長 | 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 | 阻塞性及肝細胞性 | 黃疸和大便顏色有動態變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黃 |
先 天 性 膽道梗阻 | 生后1~3周 | 持續升 高不退 | 結合膽紅素增高 | 阻塞性及肝細胞性 | 早期一般情況良好晚期發生膽汁性肝硬化 |
(二)臨床特點
母乳喂養的嬰兒,在生后4~7天出現黃疸,2~4周達高峰(血清膽紅素可超過256.6~342.0μmol/L),一般狀況良好無溶血或貧血表現。黃疸一般持續3~4周,第2個月逐漸消退,少數可延至10周才退盡。黃疸期間若停喂母乳3~4天,黃疸明顯減輕,膽紅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養,黃疸不一定再出現,即使出現亦不會達原有程度。
(三)治療
因本病血清膽紅素很少升高達足以產生神經毒性的水平,故一般不必停喂母乳。若血清膽紅素> 256.6μmol/L時,應停止母乳喂養2~4天,改用人工喂養。在暫停母乳期間,應將母親乳汁吸出,以維持乳汁分泌,保證以后繼續母乳喂養。
為減少腸壁吸收非結合膽紅素,可口服10%活性炭溶液5ml,每小時1次;瓊脂125~250mg/次,每天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