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異位輔助性肝移植
異位輔助性肝移植是將健康的全肝或肝臟的一部分,移植在受體的盆腔內或脊柱旁,而不切除原有的病肝(圖9-1)。
Welch等[SB][2][/SB]1955年將一個新的肝臟植入狗的下腹部,從而開始了異位輔助性肝移植的研究。當時的設想是用移植肝幫助受體度過肝功能衰竭期,以期待病肝的恢復。異位輔助性肝移植手術操作相參考比較簡單,但后來的臨床研究中其自身的缺陷也逐步暴露出來。其主要表現在:①由于缺乏足夠的腹腔空間,關腹后原肝和移植肝均受到壓迫,影響原肝和移植肝的血液循環;②原肝和移植肝之間存在對門靜脈血流的競爭現象;③由于移植肝與右心房距離較遠,肝靜脈出口和肝竇壓力增大,影響了移植肝的血液循環和增加了肝靜脈吻合口血栓形成的機會[SB][3][/SB]。在早期的臨床研究中,大部分病人很快死亡,有些病人的原肝很快發展成肝硬化而不得不再次行原位肝移植術。只有少數病人的原肝肝細胞再生,肝功能得到完全恢復,可以不需免疫抑制劑治療[SB][4-7][/SB]。早期臨床工作的失敗以及原位肝移植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使大部分肝移植中心放棄了異位輔助性肝移植的研究。
圖9-1 異位輔助性肝移植
1.下腔靜脈2.腹主動脈3.腸系膜上靜脈4.病肝5.供肝6.膽總管空腸Y型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