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書籍 > 《臨床肝移植》 > 第一節 歷史回顧

第一節 歷史回顧

1955年Welch[SB][1][/SB]在狗的下腹部植入一個新的肝臟,從此許多學者開始了肝臟移植的動物實驗研究。1956年Cannon第1次對狗進行了原位肝移植,Cannon、從實驗中觀察到,切除原肝可以延長移植肝的存活時間。1959和1960年,Moore和Starzl分別報道了進行狗肝移植成功的實驗研究結果。

1963年3月1日,Starzl[SB][2][/SB]施行了第1例人類肝移植,病人為一先天性膽管閉鎖的3歲兒童,但術后不久即死亡。在此后的4年里,Starzl[SB][3][/SB]一共進行了7例人類肝移植術,但是,由于受體術前一般情況較差,供肝保存技術落后和保存時間短,沒有強有力的免疫抑制劑、感染及手術操作技術不過硬等因素的限制,這7名病人中存活時間最長的只有23d。在英國,Calne[SB][4,5][/SB]于1967年開始進行肝移植的研究,并于1979年首先將環孢素應用于人類肝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療。

在六七十年代,由于肝移植術后存活率低,肝移植一直處于臨床研究階段,沒有成為一種臨床治療方法而得到廣泛應用。環孢素的問世,徹底改變了肝臟移植徘徊不前的局面,成為肝移植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1980年,Starzl[SB][6][/SB]首先聯合應用環孢素和皮質激素抑制免疫排異反應。在1年時間內,使病人6個月生存率提高1倍,即從原來的35%-40%上升至70%-80%。隨著術后存活率的提高,肝移植不再僅僅是一項臨床研究工作,而成為一種可接受的終末期肝病的治療方法,至1984年已形成了一整套較為成熟的技術程序。1987年Wisconsin大學發明了UW(Universityof Wisconsin)器官保存液,使肝臟冷缺血時間可以延長至24d,這樣使遠距離運輸供肝成為可能,使外科醫生有充分的時間準備病人,同時使供肝的保存質量顯著提高,大大減少了諸如原發性移植物無功能等由供肝保存所致的并發癥,使肝移植手術從急認手術變成半擇期手術、供肝保存所致的并發癥,使肝植手術從急診手術變成半擇期手術。供肝保存時間的延長,使諸如減體積性肝移植、劈離式肝移植和活供體肝移植等新技術得到了發展[SB][7][/SB]。

1989年新型免疫抑制劑FK506應用于臨床[SB][8][/SB],使一些不能耐受環孢素治療的病人有了一種強有力的免疫抑制劑。同年,背馱式肝移植技術開始在臨床上應用。1989-1990年成功地施行了活體部分肝移植。

1992年第1次成功地將狒狒的肝臟移植給人,病人存活了70d[SB][9][/SB]。1994-1995年,人造生物肝成功地應用于急性肝功能衰弱病人[SB][10][/SB],使這些病人有充裕的時間等待供肝。

由于外科操作技術的提高及外科新技術的應用、移植免疫機制認識的提高和新型免疫抑制劑的應用、UW液的研制成功與臨床應用,使供肝保存時間延長和保存質量提高、病人感染得到有效預防和控制,以及嚴格掌握了受體適應征,最終使得肝移植的術后存活率明顯提高。

美國器官分配聯合網絡(UNOS)在1993年公布的數字顯示,肝移植術后1年存活率為64.5%-86.7%,3年存活率為57.6%-85.4%(表1-1)。Pittsburgh在1995年公布的數據顯示,肝移植后1年存活率為83%,3年存活率為77%。最近,有的肝移植中心報道1年存活統治可達到90%以上[SB][11][/SB]。在許多國家,肝移植已成為終末期肝病的一項常規治療方法。

表1-1 12個肝移植中心術后存活率

肝移植中心例數(n)1年存活率(%)3年存活率(%)
Pittsburgh大學142978.567.7
UCLA55976.868.1
Nebrasks大學47579.674.9
Baylor大學醫學中心43781.372.7
UCSF29486.478.6
Pittsburgh兒童醫院28979.275.5
Chicago大學28064.557.6
Michigan大學27676.373.7
Mt.Sinai NY26680.869.8
CPMC (SUMC小組)26187.583.7
Wisconsin大學22784.272.9
Mayo醫學中心19986.7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