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籍
中藥材
中藥方劑
首頁
>
中醫書籍
>
《讀醫隨筆》
《讀醫隨筆》
作者:周學海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自序
卷一\證治總論
氣血精神論
升降出入論
承制生化論
虛實補瀉論
卷二上\形氣類
三陰三陽名義一
三陰三陽名義二
三陰三陽名義三
高骨大骨非一骨也
三焦水道膀胱津液論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
氣能生血血能藏氣
卷二下\脈法類(此卷是發《脈簡補義》未盡之余義也)
單診總按不同
浮沉起伏中途變易
脈不應病及脈平而死
脈中有線有吉有兇
脈有數道
止脈情勢吉兇辨
搖擺之脈有來去辨
躁脈有浮沉辨
實洪實散虛洪虛散四脈辨
濡弱二脈辨
牢脈本義
弦脈反為吉象說
浮脈反宜見于閉證說
浮脈反不宜發散說
數脈反不宜用清散說
浮緩反不如弦澀說
伏脈反因陽氣將伸說
代脈結脈反為陽氣將舒伏氣將發說
短脈余義
已死有脈復生無脈
胎怪脈鬼胎脈
伏濕沖氣脈
結氣伏熱脈辨
太素約旨
卷三\證治類
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不按蹺春不病溫義不同
燥濕同形同病
寒熱同形同病
寒熱同形同病(案)
陰盛陰虛脈證辨
瘟疫脈沉
血熱血干
溫熱發斑其人反清
自嚙狂走是氣血熱極非祟也
痰飲分治說
論咳嗽
論喘(附哮)
傷寒傷風俱有戴陽(附黃汗)
痙厥癲癇(奔豚)
論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以桂枝湯先其時發汗則愈
藥對證而增劇
卷四\證治類
陰虛注夏陽虛注秋(并陽虛注夏)
論嚏
論嘔噦
驚躍
表里俱病治各不同
傷寒邪在陽經則脈浮在陰經則脈沉
少陽三禁辨
蟲脈蟲證
汗病
肺中伏風有專寒夾溫不同
寒濕下受直傷少陰變證多端搜治匪易
史載之論水氣凌心諸脈證
和解法說(與《少陽三禁》篇參看)
血痹瘧母合論
中風有陰虛陽虛兩大綱
虛勞損極有內因外因兩大綱
瘧疾肝體壞外證
富貴貧賤攻補異宜其說有辨
病后調補須兼散氣破血
病在腸胃三焦大氣流行空虛之部與淫溢滯經脈膜絡曲折深隱之部其治不同
身中腹中一股熱氣沖動者有虛實二因
五臟內傷外應見證
論痙不當以剛柔分虛實
黃膽黑疸
注冬
食填太陰證似結胸似溫毒似陰虛
陰陽不別由于傳派不清
辨陽旺陰生
用藥須使邪有出路
發明欲補先瀉夾瀉于補之義
伏邪皆在膜原
瘀血內熱
勞傷陽虛發熱
末病尤當治本
利小便
利止遺止反為死證
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
風厥痙癇(附中惡五尸)
中風實在上焦虛在下焦
厥逆奔豚香港腳攻心
虛損奇證
斂散升降四治說略
新病兼補久病專攻
欲不可遏法宜疏肝健脾
卷五\方藥類
石膏性用
丹皮不涼(并桔梗)
論遠志石菖蒲秦艽柴胡
斂降并用
斂散并用
桂枝正治吐血
暴病忌術
調經安胎同藥之誤
桔梗不能升散
仲景抵當湯丸大黃蟲丸
大黃瀉心湯是實則瀉子法
燥屎與宿食用藥不同
小兒乳食停滯
金銀薄荷湯下、金銀花薄荷湯下、金銀箔
娑羅果
小柴胡非治瘧正方
仲景方當分四派
阿片體性
當歸
青蒿桔梗柴胡澤瀉龍骨
卷六\評釋類
讀《傷寒論》雜記
讀《內經》注疑五條
讀書須是篤信方能深入
舊案有敗證收功太速者
四因正義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上聲)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
成而登天(上古天真)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島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男子如蠱女子如KT
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反仰其手
應天者動五歲而右遷應地者靜六期而環會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折齒
或已發熱或未發熱發熱惡寒發于陽無熱惡寒發于陰發于陽者七日愈,發于陰者六日愈
《內經》寸口內外分發臟腑
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與友條論讀《傷寒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