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籍
中藥材
中藥方劑
首頁
>
中醫書籍
>
《預防醫學》
《預防醫學》
緒論
環境與健康
第一章 人類和環境的關系
第一節 環境的要素
一、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
二、化學因素(chemical factor)
三、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
四、社會-心理因素(socio-psychologicalfactor)
第二節 環境的衛生學特征
一、整體性
二、區域性
三、多變性
四、生物富集(biological enrichment)
五、環境自爭(environmental self-purification)
第三節 環境因素與健康的關系
一、環境因素與健康關系的特征
(一)雙重性
(二) 多樣性
(三)選擇性
(四)非特異性
(五)劑量-反應關系
(六)個體感受性
二、環境危害因素的類型與健康的關系
(一)物理性危害因素與健康的關
(二)化學性危害因素與健康的關系
第四節 環境污染
一、環境污染的類型(表1-6)
二、不同環境污染物引致的臨床表現(表1-7)
三、環境污染所致疾病的確認
四、公害與公害病
第五節 環境污染防制措施原則
一、基本國策、方針、法規和標準
二、加強環境保護的行政管理
三、環境監測
四、醫學監測
第二章 地方病防制
第一節 地方病分類及其基本特征
一、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分類
二、地方病病(疫)區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地方病的流行特點
一、化學元素性地方病流行特點
二、生物源性地方病分布特點
第一節 地方病的預防和控制
一、改革地方病管理體制,健全專業隊伍
二、建立地方病監測系統
三、防治地方病主要是第一級預防
第四節 碘缺乏病
一、碘缺乏病的流行特點
(一)地區分布
(二)人體分布
(三)病因分型
二、碘缺乏病的預防
(一)第一級預防
(二)第二級預防
(三)第三級預防
第五節 地方性氟中毒
一、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點
(一)地區分布
(二)人體分布
(三)病因分型
二、地方性氟中毒疾病特點
(一)氟量與疾病
(二)氟斑牙
(三)氟骨癥
三、地方性氟中毒的預防
(一)第一級預防
(二)第二級預防
第三章 常見的環境污染性疾病防制
第一節 刺激性氣體中毒
一、常見的刺激性氣體
二、對機體的致病作用
(一)急性作用
(二)慢性損害
三、中毒性肺水腫
(一)發病機理
(二)臨床表現
(三)診斷及診斷標準
四、預防的控制
(一)病因控制
(二)預防和早期檢出重度中毒
(三)治療與預防并發癥
第二節 窒息性氣體中毒
一、窒息性氣體的分類
(一)化學性窒息性氣體
(二)單純性窒息性氣體
二、毒理和臨床表現
(一)一氧化碳
(二)硫化氫
(三)氰化氫
三、窒息的診斷
(一)病因診斷
(二)診斷標準
四、窒息的預防控制
(一)嚴格管理制度,預防窒息事故
(二)窒息的現場急救
(三)控制并發癥
第三節 鉛中毒
一、接觸方式與中毒類型
(一)職業性中毒
(二)公害性中毒
(三)生活性中毒
(四)藥源性中毒
(五)母源性中毒
二、毒理
三、臨床表現
(一)神經系統癥狀
(二)消化系統癥狀
(三)血液系統
四、診斷及診斷標準
(一)鉛吸收
(二)輕度中毒
(三)中度中毒
(四)重度中毒
五、預防控制
(一)控制鉛的接觸水平
(二)鉛中毒篩檢
(三)治療和處理
第四節 苯中毒
一、理化特性
二、接觸機會
三、毒理
(一)吸收與代謝
(二)毒性
(三)中毒機理
四、毒作用表現
五、診斷
六、防治原則
第五節 汞中毒
一、理化特性
二、汞的來源及接觸機會
(一)金屬汞(元素汞)
(二)無機汞化合物
(三)有機汞化合物
三、毒理
四、毒作用表現
五、診斷
六、處理原則
七、預防
第六節 農藥中毒
一、有機磷農藥
(一)理化特性
(二)毒理
(三)臨床表現
(四)診斷及診斷標準
二、其他農藥
三、預防控制
(一)預防農藥污染與中毒
(二)接觸人群中毒篩檢
(三)農藥急性中毒并發癥的控制
第七節 生產性粉塵和硅肺
一、分類
(一)無機性粉塵(inorganic dust)
(二)有機性粉塵(organic dust)
(三)合成材料粉塵(synthetic material dust)
二、接觸機會
三、粉塵的危害
四、硅肺
(一)病因
(二)影響硅肺發生的因素
(三)硅肺的發病機理
(四)硅肺的臨床特點和診斷
(五)硅肺的防制
附表3-1我國塵肺X線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5906-86)
附錄A塵肺X線診斷標準注解(補充件)
第四章 職業有關疾病防制
第一節 職業有害因素
一、生產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三、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第二節 職業有關疾病
一、職業病
(一)職業病范圍及規定范圍的意義
(二)職業病特點
(三)職業病種類
(四)職業病的診斷和處理原則
二、工作有關疾病
(一)特點
(二)常見的與工作有關的疾病前:
三、工傷
第三節 職業性有害因素的防制
一、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評價
(一)生產環境監測(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二)健康監護(health surveillance)
(三)職業流行病學調查(occupational epidemiology)
(四)實驗室測試
二、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控制
(一)控制人的因素
(二)采用工程技術措施,貫徹衛生標準
附表4-1 職業病名單
一、職業中毒
二、塵肺
三、物理因素職業病
四、職業性傳染病
五、職業性皮膚病
六、職業性眼病
七、職業性耳鼻喉疾病
八、職業性腫瘤
九、其他職業病
第五章 食物中毒防制
第一節 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和分類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
二、食物中毒特征
三、食物中毒的分類
四、食物中毒發生的原因
第二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一、感染型食物中毒
(一)沙門菌屬食物中毒
(二)變形桿菌食物中毒
(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二、毒素型食物中毒
(一)肉毒中毒
(二)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三、細菌性食物中毒的處理原則和預防
(一)確定診斷
(二)患者處理
(三)預防
第三節 有毒動植物食物中毒
一、河豚魚中毒
(一)毒性
(二)臨床表現和治療
(三)預防
二、毒蕈中毒
(一)毒素與中毒特征
(二) 治療
(三)預防
三、木薯中毒
(一)毒性及中毒特點
(二)防治
第四節 化學性食物中毒
第五節 食物中毒調查處理
一、明確診斷和搶救病人
二、現場調查
三、現場處理
四、認真貫徹執行食品衛生法
常見疾病防制
第六章 傳染病流行病學和防制
第一節 傳染病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一)人作為傳染源
(二)受感染的動物作為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mode of transmission)
(一)經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二)經水傳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
(三)經食物傳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
(四)接觸傳播(contact transmission)
(五)媒介節肢動物傳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
(六)經土壤傳播(soil-borne transmission)
(七)垂直傳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八)醫源性傳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
三、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
四、疫源地與流行過程(infectious focus and epidemic process)
(一)疫源地
(二)流行過程(epidemic process)
第二節 傳染病防制與監測
一、預防性措施
(一)一般措施
(二)預防接種(vaccination)
(三)計劃免疫
二、防疫措施
(一)對病人措施
(二)對動物傳染源的措施
(三)對接觸者處理
(四)對傳播途徑的措施
三、疾病監測(surveillance of diseases)
第七章 心、腦血管疾病防制
第一節 冠心病的分布和危險因素
一、冠心病的分布
(一)時間趨勢
(二)地區分布
(三)人群分布
二、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一)高血壓
(二)高血脂和高膽固醇血癥
(三)超重和肥胖
(四)糖尿病
(五)生活方式
(六)水的硬度及微量元素含量
(七)多種危險因素的聯合作用
(八)其他
第二節 腦卒中的分布和危險因素
一、腦卒中的分布
(一)地區分布
(二)時間趨勢
(三)人群特征
二、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
(一)高血壓
(二)糖尿病
(三)高膽固醇和高血脂癥
(四)短暫性缺血性發作(TIA)
(五)肥胖
(六)吸煙和飲酒
(七)其他因素
第三節 腦卒中和冠心病的預防和控制
一、人群高血壓的防治
(一)健康教育
(二)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干預與控制
二、人群監測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監測系統
(二)早期發現病人及高危人群的篩檢
(三)加強病人的計劃管理
第八章 惡性腫瘤防制
第一節 惡性腫瘤的流行特點
一、地區分布特點
二、人群分布特點
第二節 惡性腫瘤的主要危險因素
一、行為及生活方式
(一)吸煙
(二)飲酒
(三)飲食
二、環境理化因素
(一)環境化學物
(二)電離輻射
三、社會心理因素
四、藥物因素
五、職業因素
六、病毒因素
第三節 惡性腫瘤的預防
一、第一級預防
二、第二級預防
(一)無癥狀人群的監測
(二)有癥狀人群的監測
第九章 心身疾病防制
第一節 心身疾病的特點和發病趨勢
一、心身疾病的特點
二、心身疾病的范圍
三、心身疾病的分布趨勢
第二節 與心身疾病有關的危險因素
一、社會因素
二、心理因素
三、生理因素
(一)生理始基(analogue)
(二)中介機制(mediator)
四、情感障礙
五、人格類型
六、遺傳
第三節 心身疾病的防制
一、第一級預防
二、第二級預防
三、第三級預防
第九章 醫源性疾病防制
第一節 醫院獲得性感染
一、與院內感染有關的因素
(一)機體因素
(二)應用某些診斷或治療手段
(三)醫院中病人集聚
二、院內感染的種類
(一)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
(二)環境感染(environmental infection)
(三)內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三、污染途徑
(一)空氣
(二)手
(三)醫療器械
(四)藥品
四、防制和監測
(一)醫院合理布局
(二)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
(三)加強監測控制
第三節 藥源性疾病
一、藥物不良反應的類型
二、預防
第十一章 營養有關疾病防制
第一節 概述
一、合理膳食
二、合理營養與健康
(一)合理營養與健康
(二)營養失調
(三)營養失調與其他疾病
三、目前我國的營養狀況
第二節 熱能和生熱營養素
一、熱能
二、蛋白質
三、脂肪
四、碳水化物
第三節 礦物質
一、鈣
二、鐵
三、鋅
四、硒
五、碘
第四節 維生素
一、維生素A(VA)和維生素A原(類胡蘿卜素)
二、維生素D(VD)
三、維生素E(VE)
四、維生素B1(VB1)
五、維生素B2(VB2)
六、尼克酸(VPP)
七、維生素C(抗壞血酸,VC)
第五節 不同生理狀況下膳食調配原則
一、孕婦及乳母的膳食
二、兒童及青少年的膳食
三、老年人的膳食
第六節 居民營養狀況評價
一、評價方法
(一)營養調查的內容和對象
(二)營養調查
二、我國的食物發展綱要
三、我國人民膳食指南
(一)食物要多樣
(二)饑飽要適當
(三)油脂要適量
(四)粗細要搭配
(五)食鹽要限量
(六)甜食要少吃
(七)飲酒要節制
(八)三餐要合理
預防保健策略和措施
第十二章 衛生保健戰略
第一節 全球衛生戰略
一、全球衛生戰略目標
二、全球衛生政策
三、全球衛生指標
(一)衛生政策指標
(二)社會經濟指標
(三)衛生服務指標
(四)健康狀況指標
第二節 我國衛生戰略
一、我國衛生戰略目標
二、我國預防保健戰略
(一)戰略目標的制訂
(二)我國預防保健目標
第十三章 初級衛生保健
第一節 初級衛生保健的基本概念
一、初級衛生保健的含義
二、初級衛生保健的要素
(一)四個方面
(二)八項要素
三、初級衛生保健的特點
(一)社會性
(二)群眾性
(三)艱巨性
(四)長期性
第二節 初級衛生保健的規劃目標
第三節 初級衛生保健的實施
一、組織領導
二、社區參與
三、組織保障
四、資源保障
(一)衛生人力
(二)衛生經費
(三)保健制度
(四)技術與藥物
第四節 醫學教育在實施初級衛生保健中的作用
第十四章 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
第一節 基本概念和內容
一、自我保健
二、健康教育
三、健康促進
第二節 健康教育的任務
一、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健康促進的活動和過程,以改善、達到、維持和促進個體和群體的健康素質和社會和健康水平,主要任務是:
二、在實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中,醫務衛生工作者在群眾中具有信仰優勢,保健知識信息和技能優勢,是義不容辭的健康教育指導者、咨詢者和工作者。其主要作用有:
第三節 健康教育的實施
一、健康教育的原則
二、健康教育的基礎
三、健康教育的形式
四、健康教育的評價
第十五章 衛生標準與衛生立法
第一節 衛生標準
一、衛生標準的概念
二、衛生標準的要求
三、衛生標準的規定
(一)作用閾值(thresholdvalue)的測定
(二)衛生標準的確定
四、我國現行衛生標準
(一)空氣衛生標準
(二)水衛生標準
(三)食品衛生標準
(四)物理因素衛生標準
第二節 衛生立法
一、衛生立法的意義和必要性
二、衛生立法的基本特征
三、衛生立法的程序
四、衛生法規的實施
附表15-1 車間空氣中有害氣體、蒸氣及粉塵的最高容許濃度
一、1979年衛生部頒發的《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TJ36-79)中車間空氣中有害氣體、蒸氣及粉塵的最高容許濃度
二、我國1983~1989年頒發的新增或修訂的車間空氣有害氣體、蒸氣及粉塵的最高容許濃度
附表15-2 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GB5749-85)
人群健康研究的統計學方法
第十六章 統計學方法基本概念和步驟
第一節 幾個基本概念
一、同質與變異
二、總體與樣本
三、抽樣誤差(sampling error)
四、概率(probability)
第二節 統計資料的類型
一、計量資料
二、計數資料
三、等級資料
第二節 正態性檢驗
附表19-1 t值表
附表19-2 F界值表(方差分析用,上行:P=0.05,P=0.01)
附表19-3 Newman-Keuls檢驗用q界值表
附表19-4 百分率與概率單位對照表
第十七章 統計表和統計圖
一、統計表
(一)統計表的結構和要求
(二)統計表的種類
二、統計圖
(一)制圖通則
(二)醫學常用統計圖及繪制法
第十八章 計量數據分析(一)
第一節 集中趨勢指標
一、算術均數(arithmetic mean)
(一)直接法
(二)加權法
二、幾何均數(geometric mean)
(一)直接法
(二)加權法
三、中位數(median)
(一)直接法
(二)頻數表法
第二節 離散趨勢指標
一、全距(range)
二、四分位數間距(quartile interval)
三、方差(variance)和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四、標準差的應用
第三節 正態分布和醫學正常值范圍的估計
一、正態分布
(一)正態分布的圖形
(二)正態分布的特征
二、正態曲線下面積的分布規律
三、醫學正常值范圍的估計
(一)正常值范圍(normal range)的意義
(二)正常值范圍估計
附表18-1 標準正態分布曲線下的面積
第十九章 計量數據分析
第一節 均數的抽樣誤差和總體均數的估計
一、均數的抽樣誤差
二、標準誤的計算
三、t分布(t-distribution)
四、總體均數可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的估計
第二節 假設檢驗的基本步驟
一、建立假設和確定檢驗水準
二、選定檢驗方法和計算統計量
三、確定P值,作出推斷結論
第三節 u檢驗和t檢驗
一、樣本均數與總體均數比較
(一)u檢驗 用于σ已知或σ未知但n足夠大[用樣本標準差s作為σ的估計值,代入式(19.6)]時。
(二)t檢驗 用于σ未知且n較小時。
二、配對資料的比較
三、完全隨機設計的兩樣本均數的比較
(一)u檢驗 可用于兩樣本含量n1、n2、均足夠大時,如均大于50或100。
(二)t檢驗 可用于兩樣本含量n1、n2較小時,且要求兩總體方差相等,即方差齊(homoscedasticity)。若被檢驗的兩樣本方差相差較大且差別有統計學意義則需用t'檢驗。
四、完全隨機設計的兩樣本幾何均數比較
第四節 方差分析
一、完全隨機設計的多個樣本均數的比較
二、隨機區組(配伍組)設計的多個樣本均數比較
三、多個樣本均數間的兩兩比較的q檢驗
第五節 假設檢驗中的兩類錯誤及注意事項
一、第一類錯誤與第二類錯誤
二、假設檢驗時應注意的事項
第二十章 計數資料分析
第一節 相對數的常用指標
一、構成比
二、率
三、相對比
第二節 應用相對數時的注意事項
第三節 率的標準化法
一、直接法
二、間接法
三、標準的選擇
第四節 率的抽樣誤差和總體率的估計
一、率的標準誤
二、總體率的可信區間
第五節 率的假設檢驗——正態近似法
一、樣本率與總體率的比較
二、兩個樣本率差異的意義檢驗
第六節 x[SB]2[/SB]檢驗
一、四格表資料的x[SB]2[/SB]檢驗
二、四格表的專用公式
三、四格表x[SB]2[/SB]值的校正
四、行×列表的卡方檢驗(x[SB]2[/SB]testfor R×C table)
五、配對計數資料x[SB]2[/SB]檢驗(x[SB]2[/SB]testof paired comparison of enumeration data)
第二十一章 秩和檢驗
第一節 配對資料的比較
一、符號檢驗(sign test)
二、符號秩和檢驗(Wilcoxon法)
第二節 兩組資料的比較
第三節 多組資料的比較
附表21-1 符號秩和檢驗臨界值表
附表21-2 等級總和數臨界值(雙側檢驗)
附表21-3 秩和檢驗用H界值表
第二十二章 相關回歸分析
一、相關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一)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
(二)相關系數的假設檢驗
二、回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
(一)直線回歸方程式(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的計算
(二)樣本回歸系數的假設檢驗
(三)描繪回歸直線
三、應用直線相關與回歸分析時的注意事項
第二十三章 病例隨訪
第一節 生存率的直接計算法
一、直接法計算公式
二、直接法計算的優缺點
第二節 生存率的壽命表法
第三節 小樣本病例隨訪資料統計分析
一、資料統計方法和曲線描繪分析
二、兩療法差異的統計學意義分析
第二十四章 人群健康狀況評價
第一節 衛生統計基本指標
一、人口統計(demographic statistics)
(一)人口數量、性別和年齡構成
(二)人口動態
(三)平均期望壽命(average life expectancy)
二、疾病統計(morbidity statistics)
三、發育統計
第二節 統計指標的應用和健康評價
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學原理和方法
第二十五章 概述
第一節 流行病學的定義和任務
一、流行病學的定義
二、流行病學的任務
第二節 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
二、分析性研究
三、實驗性研究
四、理論性研究
第三節 流行病學的研究范圍
一、疾病分布及影響分布的原因
二、研究疾病的流行因素和病因
三、疾病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四、患病概率的預測
五、研究制訂預防對策和措施
第四節 流行病學與有關學科的關系
一、流行病學與基礎醫學
二、流行病學與臨床醫學
三、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
四、流行病學與其他學科
第五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第六節 結果的解釋
第二十六章 疾病的分布
第一節 研究疾病分布常用的率
一、發病率(incidence rate)
二、罹患率(attack rate)
三、現患率(prevalence rate)(亦稱患病率)
四、病死率(fatality rate)
五、死亡率(mortality rate or death rate)
六、標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
第二節 疾病的地區分布
一、疾病在各國間的分布
二、疾病在國家內的分布
三、疾病的城鄉分布
第三節 疾病的時間分布
一、爆發(outbreak)
二、季節性(seasonal change)
三、周期性(cyclic fluctuation)
四、長期變異(secular change)
第四節 疾病的人群分布
一、年齡分布
二、性別分布
三、職業分布
四、種族和民族
第五節 疾病的地區、時間、人群分布的綜合觀察
第二十七章 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設計
第一節 確定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的對象
一、對象的選擇
二、樣本大小
第四節 資料收集
一、收集有關各種常規記錄資料
二、專題調查資料
(一)選擇主要觀察項目
(二)調查表
(三)調查員
(四)現場觀察與外環境有關因素的調查
(五)可行性試驗(pilot study)
(六)“無應答”反應(non-response)
第五節 流行病學發展近況
一、研究范圍的發展
二、研究方法的發展
第二十八章 現況調查
第一節 概述
一、概念
二、調查的目的
第二節 現況調查的方法及種類
一、現況調查的方法
二、現況調查的種類
第三節 現況調查資料整理分析和結果解釋
一、資料整理分析
二、結果解釋
第五節 現況調查中的偏倚及其防止
一、無應答引起的偏倚(nonresponse bias)
二、被調查對象應答引起的偏倚
三、觀察者偏倚(observer bias)
四、由于檢查器械或儀器引起的偏倚
五、訪問者偏倚
第二十九章 病例對照研究
第一節 概念及結構模式
一、病例對照研究的概念
二、病例對照研究結構模式
第二節 病例對照研究設計特點
一、病例和對照的選擇
二、樣本大小的估計
第三節 研究因素的收集與測量
一、信息資料的來源
二、暴露因素的規定
三、暴露因素的收集
第四節 病例對照研究資料分析
一、成組病例對照資料分析
二、1:1配比病例對照資料分析
第五節 病例對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一、病例對照研究中常見的偏倚
(一)選擇偏倚(selectionbias)
(二)信息偏倚(informationbias)
(三)錯誤分類的偏倚(misclassificationbias)
(四)混雜偏倚(confoundingbias)
二、偏倚的控制
第六節 病例對照研究的優缺點
附表29-1 病例對照研究的樣本含量 α=.05 1-β=0.09(單側檢驗)
附表29-2 病例對照研究的樣本含量 α=0.01 1-β=.90(單側檢驗)
第三十章 定群研究
第一節 概念及設計原理
一、概念
二、設計原理
第二節 前瞻性定群研究方法
一、暴露組選擇
二、對照組的選擇
三、樣本大小的估計
四、資料的來源與收集
五、定群研究資料分析
第三節 定群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一、定群研究中常見的偏倚
二、定群研究中偏倚的控制
第四節 回顧性定群研究
一、概念
二、回顧性定群研究與前瞻性定群研究的區別
第五節 定群研究的優缺點
一、定群研究的優點
二、定群研究的缺點
第三十一章 實驗性研究——臨床試驗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臨床試驗的定義及其特征
第三節 臨床試驗設計的組成部分
一、研究因素
二、研究對象
三、估計參加試驗的人數,即估計樣本量
四、效應指標
第四節 臨床試驗設計原則
一、設置對照
二、隨機化分組
三、盲法(blindness)
第五節 結果評價
一、防治效果的結論是否從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中獲得
二、是否報道了全部的臨床結果
三、應詳細介紹研究對象的情況
四、是否同時考慮臨床意義和統計學意義
五、防治措施的實用性
六、論文結論中是否包括了全部研究對象
附表31-1 兩樣本率比較時所需樣本含量(單側)
附表31-2 兩樣本率比較時所需樣本含量(雙側)
附表31-3 配對比較(t檢驗)時所需樣本含量
附表31-4 質反應單向配對序結貫試驗邊界系數表
第三十二章 病因探索
第一節 病因的概念
第二節 病因研究方法
一、臨床觀察
二、實驗研究
三、流行病學方法的研究
第三節 病因推導
一、收集資料、了解疾病的分布,形成病因假設
二、選擇與檢驗病因假設
三、驗證病因假設
第四節 確定病因和疾病因果關系的標準
一、聯系強度(strength of association)
二、聯系的一致性(consistancy of association)
三、聯系的時間順序(time sequence of association)
四、劑量-反應聯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
五、聯系特異性(specificity of association)
六、聯系合理性(coherence of association)
第三十三章 診斷試驗和篩檢試驗
第一節 診斷試驗
一、概述
二、診斷試驗的研究方法和評價指標
三、提高診斷試驗效率的方法
第二節 篩檢試驗
一、篩檢的概念
二、篩檢的定義
三、篩檢的目的
四、正常值的規定
五、篩檢試驗的評價指標
六、實施一項篩檢試驗的原則
實習一 氣象條件測定方法
一、氣溫測定
二、氣濕測定
(一)干濕球溫度計
(二)手搖溫溫度計
(三)通風溫濕度計(aspiration hygrometer)
三、氣流測定
(一)杯狀風速計(cup anemometer)
(二)翼狀風速計(deflecting vane anemometer)
(三)熱球式電風速計
四、輻射熱強度測定
五、氣壓測定
(一)水銀氣壓計
(二)空盒氣壓計
實習二 空氣中有害物質的采樣方法
一、常用的采樣器材
二、采樣儀器使用方法
三、采樣方法
四、計算(以SO[XB]2[/XB]采樣為例)
五、采樣示教
粉塵測定方法
一、粉塵濃度測定(重量法)
二、粉塵分散度測定(濾膜法)
空氣細菌測定
一、沉降平皿法
二、離心式空氣微生物采樣法
實習三 飲水消毒方法
一、漂白粉有效氯測定
二、漂白粉加入量測定
三、余氯測定
實習四 食譜計算
一、食譜計算的目的
二、計算和評價的內容
膳食計算實例
附表 食物成分表(食部100g)
實習五 食物中毒的案例討論
實習六 營養缺乏所致疾病的案例討論
實習七 職業病案例討論
職業中毒案例(一)
職業中毒案例(二)
職業中毒案例(三)
實習八 統計研究的基本步驟及圖表制備
實習九 均數、標準差、標準誤
實習十 t檢驗
實習十一 方差分析
實習十二 相對數和標準化
實習十三 x[SB]2[/SB]檢驗
實習十四 非參數統計
實習十五 相關回歸分析
實習十六 疾病爆發調查
實習十七 吸煙與肺癌
第三節 統計工作的基本步驟
一、設計(design)
(一)調查設計
(二)實驗設計
二、資料搜集(data collection)
三、資料整理(date sorting)
四、資料分析(data analysis)